- 文号
- 索引号
- 关键词
- 主题分类
- 以往年度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鲁山县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鲁山县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年2月23日在鲁山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上
鲁山县财政局局长 贾源培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鲁山县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财税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和谐稳定年”、“效能提高年”活动,化挑战为机遇,克服金融危机、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财政收支规模实现新突破,预算执行情况好于预期。
(一)全县一般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200万元,为预算的100.4%,比上年增收4900万元,增长13.5%。财政收入总量在全省108个县市排名中位居34位,比上年前移1个位次;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86%,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详见附件1)
●分部门完成情况
国税部门完成4906万元,为预算的60.3%,比上年减收2291万元,下降31.8%;
地税部门完成20162万元,为预算的100.1%,比上年增收2331万元,增长13.1%;
财政部门完成16132万元,为预算的126.7%,比上年增收4860万元,增长43.1%。
●分项完成情况
全县地方税收收入完成29232万元,占预算的96.9%,增收2545万元,增长9.5%。其中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共完成16767万元,减收2185万元,下降11.5%。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在全省108个县市排名中位居41位。
全县非税收入完成11968万元,占预算的110.2%,增收2355万元,增长24.5%。
2、全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33369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3.5%,比上年增支29667万元,增长28.6%(详见附件2)。
●分级完成情况
县本级支出1216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支28342万元,增长30.4%,占全县财政支出的91.2%;
乡级支出1173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支1328万元,增长12.8%,占全县财政支出的8.8%。
●分类完成情况
工资福利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42151万元,占总支出的31.6%;
商品和服务支出21877万元,占总支出的16.4%;
专项支出58377万元,占总支出的43.8%;
非税收入(不含政府性基金)安排的支出和政策性列支10964万元,占总支出的8.2%。
●法定支出完成情况
教育支出完成26525万元,增长4.3%。
科技支出完成1469万元,增长3.7%。
农林水支出完成19303万元,增长48.1%。
2009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200万元,加返还性收入1117万元、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52161万元、上级追加45749万元、地方政府债券2596万元、上年结余1015万元,财政总收入为14383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实际完成133369万元,上解支出3747万元。收支相抵后,年终结余6722万元,减结转下年支出9212万元,滚存赤字为2490万元,其中当年实现收支平衡。
2009年,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2779万元,增长12.6%;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30866万元,比上年增支6867万元,增长28.6%。主要用于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支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出让业务、缴纳土地上报费用、廉租住房和支付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安置等(详见附件3)。
预算执行中,严格预算约束,坚持均衡支出,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教育、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
在大力组织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坚持把争取上级补助作为工作重点,全年争取资金62020万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13675万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48345万元(含地方政府债券),有效缓解了我县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和财力不足的矛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组织收入最为困难的一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协作,综合治税,实现了一般预算收入平稳增长。分析预算执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般预算收支实现“双突破”。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达到4.12亿元。财政支出总量突破13亿元大关,达到13.34亿元。二是地方小税贡献突出。地方小税增长61.2%,拉动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占税收收入的42.6%,提高13.9个百分点。三是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惠农补贴项目继续增加,困难群体生活补助标准提高,民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二)多措并举,助推经济回升向好
●增加政府投入,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抓住国家扩大投资机遇,积极研究政策,认真筛选申报项目。当年争取上级扩大内需资金6623万元,中央代地方发行债券2596万元,县级配套1467万元,启动了一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筹措资金1500万元,成立隆源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并投入资金520万元,支持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家电下乡补贴1517万元,补贴各类家电63626台(件);发放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091万元,补贴车辆7492台(辆),拉动社会消费22769万元。
●支持项目建设,积极培植财源。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年”活动,千方百计调度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带动税收增长,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夯实税源基础。当年争取建设项目资金14284万元,县级安排4116万元,重点支持县乡道路、桥涵、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公益性项目建设。拨付拆迁补偿资金23560万元,支持佛泉寺景区、鲁阳电厂、超奇煤化、皇廷玉宫、产业聚集区、城区道路等建设。
●支持“三城”联创,打造旅游品牌。筹措资金1055万元,加快尧山景区道路、旅游服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张良镇、尧山镇等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创建以“佛、山、汤”为核心的精品旅游品牌。安排资金1900万元,用于健康路北段、花园路南段、钢厂路以及背街小巷、街头游园等市政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支持节能减排,推进环境治理。争取资金1820万元,支持县一高、二高光电太阳能项目建设。拨付资金1182万元,支持安泰、淅鲁水泥和富康煤化淘汰落后产能。争取资金640万元,支持企业零污染排放。拨付资金560万元,支持汇源铝业公司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筹措资金1272万元,用于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拨付资金1948万元,用于益民垃圾处理场配套工程、建制镇垃圾处理设施和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50万元,用于尾矿库治理。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拨付资金2159万元,支持退耕还林、森林培育、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安排资金116万元,支持秸秆综合利用。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增强企业活力。落实“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严格办理减税、免税和退税。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改革。落实结构性减税和取消、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中小企业发展、住房交易相关税收优惠和出口退税等政策,办理政策性退税480万元,扩大企业盈利空间,增强企业活力。
(三)加大“三农”投入,服务新农村建设
●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发放种粮农民“双补”资金3351万元,补贴农户19余万户,亩均年补贴77.72元;筹措良种补贴资金835万元,支持优质小麦、水稻和玉米生产;拨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3759万元,解决83260口移民群众生活困难。拨付资金624万元,补贴农机具1715台(套),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安排资金545万元,落实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计生家庭奖励由月10元提高到20元,60岁以上计生家庭补助由年600元提高到900元。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资金6294万元,加快农村道路、桥涵建设,强化道路养护,发挥项目社会效益。拨付资金5016万元,完成72个整体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和100个中心村6个中心镇建设规划,支持22个中心村建设。拨付资金4002万元,用于52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74个村8.8万人的饮水问题。投入资金890万元,用于1780户农民群众危房改造。拨付资金669万元,支持5个沼气服务网点和8503座户用沼气建设。安排资金275万元,搬迁深山独居、散居群众176户800人。拨付资金2844万元,用于米湾、耐庄、东土门等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大浪河水电站建设。整合资金1452万元,支持农田水利、中德财政合作造林、动植物防疫体系等项目建设,打(修)机井375眼,渠系配套工程36.61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8万亩,保护耕地1.2万亩。筹措资金496万元,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修复损毁水利工程161处,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教师工资保障水平。筹措资金5363万元,为全县9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对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标准。拨付资金154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397人次。筹措资金1335万元,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安排资金1318万元,支持一高新校区和职专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投入资金506万元,支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2042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05万元,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就业或自主创业。拨付资金294万元,解决8个困难企业欠缴“三金”问题,并妥善安置1392名下岗失业人员生活。落实资金1567万元,解决3015名复退军人和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筹措农村低保资金2275万元,35409名保障对象发放生活补助,人均补差标准提高到52元。拨付资金1634万元,保障9287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需要,月均补差标准提高到130元。筹措救灾资金90万元,支持抗灾自救。筹集资金559万元,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拨付资金7776万元,及时发放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人员离退休费和生活补贴。筹集资金875万元,全面推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改革。拨付资金747万元,按照“分类施保、应保尽保”的要求,对全县4779名五保老人提高供养标准,集中供养由年人均1600元提高到2000元、分散供养达到年人均1200元。筹措资金126万元,支持敬老院建设,集中供养率达到40%。拨付资金733万元,发放廉租住房补贴,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农村贫困居民危房改造。
●医疗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按照建立“低水平、广覆盖、无缝隙”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要求,筹措资金7631万元,财政对参合(参保)人员补贴标准提高到人均8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60%;全年支付医疗费7425万元,87.8万人次享受到医保实惠。筹集资金430万元,为1437名城乡贫困居民提供医疗救助。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落实资金206万元,支持甲型H1N1流感防治、手足口病、艾滋病救治救助、结核病防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拨付资金490万元,支持辛集、赵村等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安排资金881万元,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拨付资金759万元,解决离休荣军人员医疗费。
●农村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拨付资金560万元,支持乡镇文化站建设、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申报、对外宣传、电影放映、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农家书屋、舞台艺术送农民等,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投入资金220万元,支持广播电视设备购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拨付资金33万元,支持农民体育健身。
●平安鲁山建设取得新成效。推进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改革,加大政法机关装备及办案经费保障力度,拨付资金5401万元,用于公检法司机关技术装备和办案经费等。投入资金1414万元,用于看守所建设,改善基层政法机关办公条件。筹集资金1325万元,认真解决“三会一部”债权收购及储户兑付。拨付资金144万元,支持信访及维稳工作深入开展。
●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安排资金1663万元,提高村干部误工补贴标准,增加村级公益性支出。拨付资金478万元,用于100个村级活动场所建设。
(五)深化管理改革,提高财政服务水平
●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制定新一轮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缴定补、超收分成、短收分担、自求平衡、奖罚并重”的财政管理体制,硬化乡镇财政预算约束,严格支出管理,保证干部工资及时发放,提高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积极性。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标准体系,确定预算支出安排顺序,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预算约束,规范预算调整,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合理安排偿债资金,建立财政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强化预算执行监控。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年支付资金达9.13亿元。财政投资评审范围继续扩大,完成275个建设项目评审,评审总额2.4亿元,审减资金4857万元。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不断拓展,实现政府采购总额2.75亿元,采购行为进一步规范。
●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推进农村会计代理服务,558个行政村“资产、资源、资金”全部纳入乡级管理。主动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增强预算安排、执行和决算的透明度。
各位代表,2009年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来之不易,凝聚了全县人民众志成城、应对危机所付出的共同努力与辛勤汗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与财政收入持续平稳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还需增强,财政收入增幅和质量还不够高,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体系尚未建立,财政支出中一些不合理因素依然存在,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政府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依然存在,财政监督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等。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更加保持清醒头脑、更加着眼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讲究稳健与沉着、更加注重调控与均衡,扎实做好较长时期内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不断巩固和发展企稳回升的向好势头,努力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二、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
(一)2010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紧围绕“旅游立县、加速崛起”战略,以“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城镇建设、平安建设和民生建设”为工作重点,坚持科学发展,调结构促转型;坚持以人为本,重民生促和谐;坚持统筹兼顾,以稳定促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严管理提绩效,为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提供物质保障。
(二)2010年预算安排政策要点
●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合理安排收入计划。
●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的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科学安排各项支出。足额安排人员工资、福利性支出、“十大实事”等各项民生支出。
●教育、科技、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安排。增加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事业和公共安全等支出。加大旅游开发、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城市建设投入。
●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完善增收节支措施,勤俭办一切事业。
●统筹安排一般预算财力、各项非税收入、一般转移支付收入等财政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
(三)2010年全县预算安排意见
1、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6556万元,增长13%(比上年实际完成,下同)。(详见附件4)
●税收收入安排34219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3.5%,增长17.1%。其中增值税6811万元,增长68.3%;营业税9413万元,增长15%,企业所得税3218万元,增长15%。
●非税收入安排12337万元,占预算的26.5%,增长13%。
●分部门收入安排情况为:国税部门7800万元,增长59%;地税部门23186万元,增长15%;财政部门15570万元,增长22.3%(按可比口径)。
2、全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83515万元,增长6.9%。
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556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40418万元,减上解支出3459万元,全县一般预算财力为83515万元,全部安排支出(详见附件5)。其中:县级安排73944万元,占全县一般预算支出的88.5%,增长7.2%;乡级安排9571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1.5%,增长4.1%。主要支出项目为:
农林水事务3860万元,增长6.8%;
教育17791万元,增长6.8%;
科学技术1149万元,增长6.8%;
社会保障和就业11156万元,增长10%;
医疗卫生5759万元,增长1%;
公共安全3420万元,增长4.2%;
文化体育与传媒632万元,增长5.9%;
环境保护782万元,增长1.8%;
财力收入83515万元,加上年结转9212万元,财政总支出为92727万元。收支相抵后,当年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2010年新增财力按要求主要用于人员工资、民生支出和各项重点项目支出,其他项目支出大体维持上年水平,执行中将从紧把握。
三、2010年财政工作重点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发展的关键之年。圆满完成全年的财政工作任务,对于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旅游立县”战略,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依托“佛、山、汤”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旅游立县”战略,着力支持旅游服务业发展,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强化旅游宣传推介,打造旅游知名品牌。支持《鲁山县旅游宣传与市场营销规划》编制,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旅游宣传推介方式,逐步建立旅游宣传新格局,着力打造“康乐鲁山,休闲胜地”形象品牌。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旅游承接能力。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措施,支持建设高档次、高品位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承接能力。支持“中国温泉之乡”和尧山国家5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创建,着力打造中国旅游强县和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世界知名的佛教圣地。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捷交通网络。抓住中央实施中西部大开发、省政府实施伏牛山旅游大开发战略机遇,积极上报项目,主动争取发展资金,加快交通主干线与景区、城镇与景区、景区与景区间、“农家乐”旅游重点村村内道路建设,构建方便快捷的景区交通网络。
(二)加大“三农”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继续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继续落实惠农补贴政策。落实种粮农民“双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惠农补贴政策,不断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支持重点村整村推进。
●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粮食生产五年增长计划”和开展“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完成2个万亩示范方创建。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灌区配套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推广,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立足传统优势产业,综合运用贴息、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促进生猪、奶业、蚕业、油料生产,支持食用菌生产、畜牧养殖、荒山开发、林果业发展。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县乡村道路、安全饮水、户用沼气建设,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文化站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县城”总体目标,筹措资金,大力支持“三城”联创。
●支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城管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支持老城区道路改造拓宽,重点支持花园路中心公园、冶铁遗址生态园、花园路南段、钢厂路、人民路铁路立交桥和墨公路铁路桥涵扩宽改造工程建设。推进背街小巷治理和综合市场、环卫设施、生态工程建设。支持沙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平鲁快速通道、沙河两岸旅游文化休闲景观带和街头游园、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公益设施建设。
●支持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城区污水管网、垃圾处理场配套工程和中心镇垃圾中转站建设。支持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城市卫生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城区人居环境,为“三城”联创创造条件。
●支持中心村镇建设。围绕6个中心乡镇、100个中心村整体规划,积极争取扶持资金,落实配套资金,大力支持中心镇、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中心村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群众向中心村镇聚集。
(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以办好“十大实事”为切入点,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让群众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着力支持再就业。认真落实再就业财税优惠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健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管理机制,落实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继续对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给予补贴。
●着力支持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巩固“两基”成果,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师工资和离退休费及时足额发放,积极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不断改善农村教学条件。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继续支持重点高中建设。
●着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高参合人员财政补贴标准,扩大医保覆盖面,进一步调动城乡居民参合积极性。妥善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的长效机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做好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防治。加强城乡居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支持乡镇中心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建设。
●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待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水平。推进城乡低保制度与医疗救助、最低工资、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为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累经验。妥善解决困难企业困难职工生活问题。支持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
●着力推进城乡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民体育健身、农家书屋、舞台艺术送农民和乡村文化站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
●着力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鲁山建设,落实政法机关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增加政法机关技术装备和办案经费,改善政法部门装备和办公办案条件。完善信访经费保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支持加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五)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围绕产业聚集区建设,构筑工业发展平台,筑巢引凤,夯实财源税基。
●用好国家扩大政府投资政策。坚持把争取扶持资金作为工作重点,积极筛选申报项目,努力争取新上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创新政府投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项目。大幅提高家电下乡补贴产品最高限价,将汽车下乡政策延长到2010年底,提高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
●落实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好促进就业、中小企业发展、住房交易相关税收优惠和退税等政策,增加企业盈利空间,提振发展信心。完善财政扶持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资产重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继续清理、整合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实施项目带动,积极涵养税源。支持发展高新产业,培育优势支柱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争取和引导重大项目落户鲁山。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培育循环型经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形成新的产业框架。围绕农业发展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发展,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六)强力推进综合治税,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严格依法治税,规范税收秩序,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加强对税收工作的领导。完善依法治税管理体系,明确相关部门协税护税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构建“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长效机制,形成综合治税合力,规范税收秩序。
●加快构建税源监控网络。加强征管基础建设,开展税源清查,深化纳税评估,完善税源管理机制,提高税源监控水平。加快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电子网络为依托,以综合信息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治税管理系统。汇集各方面的涉税信息,形成全面、实时、动态的税源监控网络,实现对税源的全方位控管。
●征清并重,全面加强税收征管。坚持抓大不放小税收征管原则,突出重点行业、薄弱环节,盯紧地方小税,做到四个“并重”,一是做到征收与清理欠税并重,在规范日常征收的基础上,大力清缴欠税。二是做到大小税并重,既抱“西瓜”,也捡“芝麻”,突出抓好煤矿、煤电、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企业税收征管,切实加强房屋租赁业、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三是做到税收与非税收入并重,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提高税收比重,强化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四是做到日常监管与税务稽查、审计监督并重,发挥税务稽查、审计监督作用,坚决查处越权减免、乱收乱罚、应收不收、收过头税和虚收空转等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堵塞税收漏洞。
●明确职责,严格考核。把任务分解到乡(镇、办事处),明确到部门,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坚持均衡入库原则,以旬促月、以月促季、以季保年。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落实奖惩,充分调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七)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保障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牢固树立现代财政管理观念,突出依法理财,注重流程设计,完善岗责体系,加强绩效考核,健全配套制度,运用科技手段,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探索建立项目支出定额体系。细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基本支出预算严格按预算单位编制和定额安排,项目预算要有明确的实施计划,重大项目要实施先评审后预算。预算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调整,增强预算的刚性。
●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积极推进预算执行监管,强化部门预算执行分析、考评,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绩效情况。完善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制度,准确把握财政支出进度。加强资金调度,保障支出需要,提高预算支出的均衡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加强财政监督。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运用自查、检查、专项检查等手段,加强对重点部门和行业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强化财政内部监督,开展“会计基础规范年”活动,坚决纠正违反会计法规制度的行为。继续开展会计信息执法检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会计继续教育,提高理财水平。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严格预算约束,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增强预算编制、执行透明度。
●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坚持以标准和规范体系为基础,逐步实现财政内部、上下级财政部门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方法科学、基础扎实、手段先进的管理机制,提高财政管理效能。
(八)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法治型、效能型、廉洁型”政府的要求,大力加强财税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财税干部大局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法治观念和责任观念。要坚持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努力造就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本领强、素质高的财税干部队伍,为做好新形势下财政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位代表,2010年财政工作困难与机遇并存,我们将按照本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努力完成今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鲁山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