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号
- 鲁政办〔2022〕22号
- 索引号
- 00548694/2022-00001
- 关键词
- 主题分类
- 专项规划
- 体裁分类
- 通知
- 服务对象
- 全社会
鲁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鲁山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 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有关单位,土门、江河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
《鲁山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5月25日
鲁山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河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河南省站网规划设计(2021-2025)》《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平政〔2021〕12号)《平顶山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平政〔2022〕6号)和《鲁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鲁山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1.气象探测体系逐步健全,实现气象观测自动化
全县已建成气象国家站1个,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20个、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6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4个。气象观测站点数据传输率平均达到99%以上,为全县气象灾害防御、气候品牌打造、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2.气象预警预报水平日益精细,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服务理念,定期发布短期天气预报、周天气预报,适时发布关键农事季节、重大天气过程、重要节假日。强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适时通过纸质、手机短信、12121电话、微信和抖音等不同渠道发布向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短临预报和气象预警信号,做到每次重大天气过程前提前预警,过程中递进服务,过程后复盘总结。
3.气象赋能生态旅游、“中国天然氧吧”助力经济发展
鲁山是旅游大县,境内有旅游单体资源2378个,占平顶山市的56.6%,占河南省的6%,是平顶山市旅游品牌的龙头引领区域。通过气象大数据,2019年尧山景区成功创建“避暑旅游目的地”,鲁山县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2021年团城乡成功创建“避暑旅游目的地”。通过气候品牌的创建,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及投资的目的。
4.气候资源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气象直通服务覆盖全县农业合作社,信息服务覆盖全县555个行政村。气象助力鲁山柞蚕丝绸、张良姜、德秀葡萄酒和聚京蝎子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同时为辛集葡萄、董周酥梨和库区蓝莓等农产品提供气象服务。
助力高标准良田建设,在辛集高标准良田增设气象服务设备,提供实时气象服务,为农业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二)“十四五”时期鲁山气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鲁山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机遇期。
1.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指明了气象工作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指明了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鲁山县气象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做好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粮食生产核心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对鲁山县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一系列更高的要求和任务。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气象工作提出新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变化背景下,造成暴雨、大风、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气象灾害仍然是制约我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2021年我县持续遭遇特大暴雨、沙澧河流域暴雨洪涝和极端大风,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风险。
2.差距与不足
监测精密方面存在短板。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区观测站网稀疏,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不足。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垂直连续观测能力不足。气候系统多圈层及其相互影响的动态观测缺乏,区域和城市碳监测能力不够。
预报精准方面存在差距。高影响天气系统预报能力不足,极端性、突发性、局地性灾害天气的预警、预报准确率和提前量不能满足需求。基于影响的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发展缓慢。
服务精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气象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气象服务机制有待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没有完全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亟待健全。
气象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高。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机理和预报预警的技术仍存在局限,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缺乏有效的气象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全面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振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以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为目标,推动我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鲁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实现气象服务优质均衡,灾害性天气监测率、天气预报准确率、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
“十四五”时期鲁山县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主要指标 | 单位 | 现状 | 目标 | 指标属性 | |
1 | 精密监测 | 地面气象观测要素覆盖度 | % | 84 | 90 | 预期性 |
2 | 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 | % | 85 | 90 | 预期性 | |
3 | 精准预报 |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 % | 86 | ≥90 | 预期性 |
4 | 24小时温度预报准确率 | % | 80 | ≥84 | 预期性 | |
5 | 短临网格预报时间分辨率 | 分钟 | 30 | 6 | 预期性 | |
6 | 短临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 | 公里 | 3-5 | 1-3 | 预期性 | |
7 |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 | 分钟 | 39 | 45 | 预期性 | |
8 | 精细服务 | 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 | % | 97 | 100 | 约束性 |
9 |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 分 | 90 | ≥92 | 约束性 | |
10 | 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 | 平方公里 | 314 | 550 | 预期性 | |
三、重点工程建设
(一)鲁山县精准化防灾减灾工程
优化升级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升级改造区域气象站,加密暴雨中心观测站点,建设雷电监测设备,建设标准化乡镇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信息接收终端。
(二)鲁山县基层气象台站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升级改造完善气象台站综合业务平台,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强化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防御与应对。完善鲁山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业务用房、电力供应、照明、道路、围墙、院内平整绿化等环境整治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辅助用房建设等基础建设。
(三)鲁山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与县应急平台及各部门应急平台连接的预警发布系统,完善预警发布手段,提升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
(四)鲁山县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
升级改造固定作业炮点、引入新型作业设备,完善人影指挥系统,发挥鲁山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职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五)鲁山县智慧气象保障工程
建设X波段雷达及组网,弥补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盲区,精密监测中小尺度风暴、冰雹、强风切变、气旋、龙卷、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探测资料。建设北斗气象应急通讯系统。建设河湖水库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开展暴雨内涝监测预警服务。
(六)气象+生态+旅游、气象赋能乡村振兴
合理开发利用鲁山气候资源,与农耕、科普融合,建设气象科普场馆,气候小镇,鲁山生态与旅游气象服务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完善协调机制
各部门要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突出解决气象发展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确保任务落实。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规划落实机制。
(三)强化资金保障
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事项和投资预算,合理安排支出规模。统筹协调重点工程投资渠道,合理安排支出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强化综合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
豫公网安备410423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