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号
  • 索引号
  • 00548694/2022-00021
  • 关键词
  • 主题分类
  • 县政府文件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鲁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鲁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0-29         浏览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各有关单位,土门办事处:

《鲁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1年10月29日

鲁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鲁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河南省委、平顶山市委、鲁山县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结合鲁山实际编制,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鲁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生态建县、旅游兴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强县、依法治县”战略,紧紧围绕高质量脱贫摘帽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聚焦城镇、农村、景区三大战场,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在抓大事谋长远中积蓄能量,在战风险破难题中砥砺前行,在育新机开新局中争先出彩,为鲁山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开启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较好地完成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实现高质量摘帽。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6.3%和6.1%。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16年下降7.6%的情况下,以后逐年增长,五年综合年均增速5.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4.1%,提前一年完成五年规划目标,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20年受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年均增速8%。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全县第三产业占比为51.5%,较2015年增加5.9个百分点,服务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5%。旅游业快速发展,2019年接待游客达到17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2.7亿元,前四年年均增速分别为12.6%和15.1%,均提前实现五年规划目标。

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累计达到3.545万人,占五年规划总目标的177%;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左右,均低于规划控制目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等民生目标均如期实现。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严格保护耕地,2020年底全县耕地保有量为52747公顷,超额完成五年规划目标。推进节能降耗,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市定目标。实现城乡垃圾全部集中清运,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均得到较大提升,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各年均高于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56%,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整合各类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大投入夯实脱贫基础。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7.5亿元,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508处、卫生室433座、通村公路262条、文化广场23个,实现网络、广播电视全覆盖。强力度保障政策落地。巩固完善控辍保学机制,贫困学生教育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建立了贫困群众就医多道保障线和“一站式”结算系统;建成3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安置贫困群众3128户11028人;完成危房改造8000多户,实现贫困群众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住上安全房。多渠道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打造10大特色产业园区、156个特色带贫基地、1290个产业合作社,带动2.1万户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设置公益性岗位1万余个,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率达到100%;完善金融扶贫“四大体系”,发放扶贫贷款超过10亿元;累计投入8.5亿元,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危房改造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荣获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称号。全方位凝聚帮扶合力,海关帮扶、“五区十二局”结对,百企帮百村、千医联万户、万人结对子、万商扶万家等活动深入开展,形成了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扶贫大格局。2019年,提前一年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2020年,18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五年累计脱贫29642户89852人,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根本上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产业扩量提质成效突出。“十三五”时期,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以文旅康养和装备制造为主导,新型能源、丝绸家纺、医疗物资为特色的多元支撑新格局加快构建。工业结构不断升级。紧扣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推进实施一批技术改造、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项目,着力推动产业链条拓展延伸、聚变增值,五年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产业集聚区工业发展主载体作用更加凸显,区内入驻企业达到89家,其中“四上企业”71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被授予“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和“五星级投资目的地”。服务业持续加快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着力打造“老家河南·玩美鲁山”旅游品牌,加快鲁山之窗文商旅综合体、中原云裳牧场等项目和尧山、画眉谷、阿婆寨等景区提升工程建设,建成了一批特色民宿项目。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年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被授予河南省农产品电商十强县,河南豫西建业农产品物流园被命名为第二批河南省示范物流园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实施“循环农业+品牌农业+协同农业”发展战略,辛集葡萄、董周酥梨、张良蔬菜、瓦屋食用菌、熊背血桃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张良姜”“大年沟血桃”“尧山百籽红石榴”“露峰山葡萄”等国家、省名优产品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佳尚农业、林丰庄园、五里岭生态长廊、团城清水河、观音寺“三林”生态园等一批“农+游”载体逐步形成。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县域发展空间逐步拓展,城乡贯通发展、市县一体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围绕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两个创建”,着力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尧山大道东延、健康路南段、滨河北路城区段、振兴路南段等一批城市道路建成通车,六纵六横路网环线初步形成。滨河景观公园、城望顶森林公园、尧山公园、冶铁遗址生态园建成开放,硬化背街小巷242条,新建街头游园12个,累计新增、改建绿地面积200余公顷,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28平方米。建成县污水处理厂二期、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和张良、尧山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4.74万吨/日,新建垃圾中转站9座。以“四治”为抓手,大力开展“十乱”集中整治,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届满复审,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实施人居环境治理“十百千万”工程,加快建制镇学校及道路、绿化、亮化、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团城乡和团城乡鸡冢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下汤镇、团城乡荣获全国卫生乡镇,建成省市县人居环境示范村67个。成功引进北京首创环境公司,建设了生活垃圾村镇收运一体化项目,建成了覆盖全县所有乡村的生活垃圾保洁、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成为首批省级农村垃圾治理达标县。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成市定任务。

改革开放创新不断深化。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三力联动”,高质量发展活力动力进一步增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截至到2020年底,进厅事项达到1774项,日均办理业务量近千件,100项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县直部门及乡镇权责清单调整全部完成,企业活力有效激发,“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5000多家。开放招商成效明显。大力开展大员招商、驻地招商、精准招商,“十三五”期间累计签约引进省外资金660亿元。科技创新作用不断增强。出台《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工程实施方案》,实施“五个一”服务企业工程,加大“产学研”合作扶持力度,“十三五”期间累计专利授权764件,建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个、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个、信息化改造提升企业100家,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市工程技术中心8个。

基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生态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郑万高铁鲁山段如期通车,郑栾高速尧栾段建成通车,鲁山机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G311线赵村至尧山镇一期、鲁宝快速通道、郑栾高速鲁山收费站和高速出口引线改扩建等交通工程竣工通车。“十三五”期间,修建农村公路1014.6公里,大中桥51座1129.5延米,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行政村为网点,遍布村组、连接城乡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110千伏盆窑、罗庄和35千伏仓头、化肥厂、背孜、岳山等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华润鲁山银岭风电场、雅高国华风电场、国电投鲁阳风电场和瓦屋风电场建成并网发电。加快防汛工程建设,完成大丰沟、桃园沟、张家沟、唐沟等4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治理澎河河道7.1公里。在494个行政村实施集中式饮水工程1500余处,受益人口78.29万人,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落实好移民安置扶持政策,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536个,发放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2.41亿元。加快推进5G建设,实现县城主城区连续覆盖。提供光纤专线业务2600多条,极大提升了全县信息化水平。全力做好“三散”治理,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管控,重度以上污染天数明显减少,PM10、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启动“四水同治”八大重点工程,叶茂河黑臭水体治理全线完成,沙河、将相河、三里河、荡泽河治理全面推进,水质断面综合达标率大幅提升。完成11家重点企业自行监测等省定任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营造林78.2万亩,超额完成市定目标。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县”“中国生态魅力县”“河南省生态县”等荣誉称号,团城牛王庙、花园沟和辛集范店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民生普惠共享扎实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财政民生投入逐年递增,“十三五”期间民生支出累计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0.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85%以上。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25.5万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78万人次,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767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1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7万人。强化兜底保障,切实解决好特困供养对象、孤儿、残疾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重点群体生活。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在全市率先完成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三五”时期,整体新建中小学校9所、幼儿园3所,改扩建项目学校122所,鲁阳教育产业园一期兴源高中建成招生,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通过省级督导验收。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中医院新院区、妇幼保健院保健业务用房、疾控中心实验楼建成投运,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成效显著,实现省、市、县、乡、村远程会诊。“十三五”时期,建成了县体育公园,建设社会足球场16块,举办了万人健步走、半程马拉松等全民健身活动。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节庆文化、广场文化和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度挖掘鲁山文化,先后获得了“中国温泉之乡”“中国墨子文化之乡”“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中华名窑花瓷之乡”、“中国长寿之乡”“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成功举办了世界汉字文化节,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保持对违法犯罪活动严打高压态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积极开展双拥工作,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连续六年被授予“双拥模范县”称号。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加大食品药品监督检查,公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持续提升。

专栏1-1  鲁山县“十三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单位

2015年

“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目标

完成情况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2020

年均增长(%)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40.76

200

8左右

173.03

6.3

2

人均生产总值

17935

25000

8左右

22180

6.1

3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7.08

9.5

6左右

9.15

5.3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66.03

269

10左右

151.7

14.1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0.3

84.7

11左右

70.6

8.0

6

外贸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7113

10900

9左右

2200

-27

二、结构调整

7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

生产总值比重

1.1

1.5

-

1.55

-

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3.86

41.5

1.5

40.45

-

9

旅游接待人数

万人次

1070

1500

7

1723

12.6

10

旅游总收入

亿元

30

44

8

52.7

15.1

三、民生改善

11

人口自然增长率

5.16

7.2以内

-

5.7

-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4以内

-

3.5

-

13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6440

累计20000

-

35450

-

14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97

98

-

98

-

15

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含城险和新农合)

%

95

97

-

97.1

-

16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2

92.5

-

92.5

-

17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1.7

95

-

95

-

18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81

91.5

-

94

-

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191

26700

8

32153

7.4

2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278

11200

9

11153

8.9

21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人/千人

2

2.5

-

2.14

-

四、生态环保


22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GDP

完成目标

市定目标

-

超额

完成

-

23

耕地保有量

千公顷

49.022

51.161

-

52.747

-

24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104.6

102以上

-

99.9

-

25

森林覆盖率

%

54.29

56

-

56

-

26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90

92.5

-

92.5

-

27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8

90.5

-

90.5

-

28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283

219以上

-

超额

完成

-

29

城镇自来水普及率

%

30

80

-

75

-

注:“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因统计数据调整,对原统计数据进行较大幅度变动,造成前后数据逻辑不一致;指标年均增速按各年实际增速加权计算而来;划线数据为2019年数据和前四年年均增速

 

第三节  存在问题与不足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认识到,鲁山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偏小、发展质量偏低,县域综合实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龙头企业缺乏,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基础支撑能力不足,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强;营商环境有待提升,民生领域欠账亟待弥补,教育、养老等短板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等隐患压力仍然较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发展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加速演化,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时期,河南肩负着在中部崛起中奋勇争先的历史使命,平顶山将迎来共建洛阳都市圈形成新引擎的重大机遇,鲁山县正式纳入洛阳都市圈规划,全县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既体现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共性特征,又体现出自身的个性特点,未来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第一节  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面临的共性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有:一是新发展格局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鲁山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宏观环境。二是新发展战略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平顶山与洛阳联动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鲁山县正式纳入洛阳都市圈核心区,平宝叶鲁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发展导向、重点任务更加明确,支持政策和举措更为得力,多个战略叠加将持续释放战略叠加效应、政策集成效应、发展协同效应,为鲁山县把握趋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新发展主题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全省、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为鲁山县持续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在区域经济布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提供了基本遵循。四是新发展基础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鲁山县“十三五”时期以超前思维谋划长远,以超常举措推动工作,以超强力度抓好落实,干成了一大批打基础、谋长远、补短板、强弱项的大事要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秩序和社会秩序得以重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城乡面貌更加靓丽、管理体制加快理顺,工业实力在增强,城市框架在拉大,旅游流量在加大,同时,政府作风在转变,干部干事创业氛围在加强,发展软实力在增强,新谋划的鲁山机场、抽水蓄能电站、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平漯周高铁、平顶山至尧山铁路、焦唐高速、叶县至鲁山高速、昭平台水库扩容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在“十四五”时期开工建设,为鲁山乘势而上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五是新发展动力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基建、新投资、新消费的经济发展机遇,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有利于推动服务型经济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推动鲁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鲁山劳动力资源丰富,外出创业发展的人士遍及全国各地,返乡创业的潜力巨大。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

 

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大的逆风和回头浪,中美战略博弈显性对抗压力空前加大,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规则主导权之争更趋激烈,双边、多边贸易规则门槛增加,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鲁山参与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加大。二是疫情前期冲击与后续影响并存,境外疫情输入、境内疫情反弹风险持续存在,生产活动和经济社会影响还未完全修复,消费、投资、出口受到较大制约,疫情冲击对鲁山旅游等消费产业影响更为明显,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全县传统产业优势不断减弱,应对经济长周期下行带来的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任务繁重艰巨。三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通过贸易链、产业链、就业链向各地区传导,主要发达经济体更加强调重要产品的自给自足,减少民生等关键领域对外依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倾向加强。四是区域之间尤其是城市之间竞争愈加激烈,相邻地市、县区在承担城市重要功能、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区域间、城市间对资源、产业、企业、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五是转型发展的压力和挑战更加凸显,全县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传统产业优势不断减弱,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培育缓慢,基于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

综合来看,“十四五”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但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均有新变化。面对发展环境和形势的重大转变,必须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危中寻机,增强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责任,奋力改革创新,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更加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积极化解矛盾、着力补齐短板、强力优化结构、加速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奠强基、开好局,努力开创鲁山改革发展新局面。

 

第三章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总体要求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未来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十四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中达到中等偏上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硕果,基本建成现代化的生态文化美丽富强新鲁山,奋力谱写全省最美县域新篇章。

建成山青水秀、和谐共生的生态新鲁山。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良好生态环境更加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实现。

建成守正赋能、繁荣文明的文化新鲁山。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兴旺发达,文化品位明显提升,文旅融合更加有力,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明风尚更加深厚。

建成绿色宜居、环境优美的美丽新鲁山。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加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更加山青水秀,文旅体验更加丰富愉悦,成为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憧憬的美丽鲁山。

建成保障有力、人民幸福的富强新鲁山。现代化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康、网络安靖、河湖安澜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第二节  “十四五”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生态文化美丽富强新鲁山的目标任务,科学进行定位,突出战略导向,加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鲁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及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聚力“项目为王”强发展、改革创新强质量、绿色增值强生态、城市提质强带动、文化增蕴强美誉、收入增长强民生,坚定不移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全力创建“两山”理论样板区、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生态文化美丽富强新鲁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鲁山开好局、起好步。

二、发展原则

“十四五”时期鲁山经济社会要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战略导向

立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事关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按照“三优三提”,坚定主攻方向,完善发展布局,支撑引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鲁山现代化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两个主导产业,绿色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两个高成长性产业和文旅康养、丝绸家纺两个传统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优化空间布局。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水资源地保护、城镇拓展、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着力打造工业经济带、乡村振兴产业带、全域旅游示范带、生态经济带、现代农业示范带、文化产业带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引领区“六带一区”总体发展布局。

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之穴”,以利民便民、服务市场主体为着力点,以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为突破口,坚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提升基础支撑能力。聚焦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的瓶颈问题,按照适度超前、互联互通、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原则,大力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在审批、融资、建设、运营等环节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重点,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加匹配,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

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坚持以提高居民收入为导向,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努力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奋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创新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旅发展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党的建设高质量,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的生态文化美丽富强新鲁山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高质量。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翻番目标,工业经济实现倍增跨越,经济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工业高水平集聚发展,文旅产业融合加快发展,投资和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2+2”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改革创新高质量。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形成新热潮,全民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改革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高水平构建。

生态环境高质量。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打造“两山”理论样板区。

城乡建设高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绿色生态,完善基础配套,厚植文化底蕴,提升品质品位,奋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文化之城、活力之城、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文明之城。

文旅发展高质量。立足旅游资源禀赋,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旅游、生态与旅游、城市与旅游、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精品,创建一批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区,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人民生活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民生短板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党的建设高质量。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倡树实干有为的工作导向,筑牢固本强基的战斗堡垒,营造干净担当的政治生态,巩固全面从严的常态格局,凝聚团结奋斗强大力量。

专栏3-1  “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数值

2025年

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高质量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73.03

350

12

预期性

2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51.7

245

10以上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0.6

115

9

预期性

4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9.15

20

17

预期性

5

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亿元

21.9

75

24

预期性

6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6%

7%

预期性

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1.6

预期性

8

旅游接待人数

万人次

2000

预期性

9

旅游总收入

亿元

80

预期性

1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24.45

25

约束性

创新

驱动

11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20

预期性

12

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24.8

30

预期性

13

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

0.32

0.5

预期性

14

新增返乡创业人数

2300

[10000]

预期性

高品质生活

1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132

35000

11

预期性

16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8243

[22000]

预期性

1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

4.5以内

预期性

18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

98.5

预期性

19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9

10

约束性

20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

94

95

预期性

21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2.14

2.5

预期性

22

人均预期健康寿命

75.7

77.4

预期性

生态

环保

23

森林覆盖率

%

56

57

约束性

24

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

%

完成市定目标

约束性

2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

约束性

26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79

约束性

27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

82.3

约束性

28

耕地保有量

公顷

52747

约束性

注:[]内为累计数据。

第四章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工业大发展、文旅大提升和农业现代化三大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打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两个主导产业,绿色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两个高成长性产业和文旅康养、丝绸家纺两个传统产业,构建“2+2+2”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夯实产业基础,促进工业大发展

 

以绿色化、智能化、集群化、融合化、特色化为方向,结合鲁山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抓好县产业集聚区及鲁阳工业园工业发展平台建设,突出打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绿色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丝绸家纺、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科学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到2025年,建成一个以上百亿级产业集群,三个以上五十亿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在2020年基础上增长两倍以上,工业大发展局面基本形成。

打造工业发展平台。突出抓好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抢抓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新机遇,围绕产业发展科学谋划,全面开展产业集聚区规划修编,优化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空间布局,将我县新打造的鲁阳工业园纳入到县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一园两区”(即鲁阳工业园和县产业集聚区南区、北区)空间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县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达到省级二星级产业集聚区标准。

——新建鲁阳工业园。依托鲁阳电厂电、热、汽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宝丰产业集聚区,连通市区产业发展,打造成新型现代化工业示范园区。围绕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制定管理建设政策体系,吸引产业项目加快入驻,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及现有产业优势,引入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医药制造业,提升壮大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做优做强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尤其是装配式建筑材料产业,积极发展纺织织造、包装材料等化工新材料产业;承接市尼龙产业转移,发展尼龙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竞争新优势,到“十四五”末,园内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各项功能配套完善,区域引领作用突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成为带动县域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优化提升县产业集聚区南北两区。以“三提”(亩均产出提高、集群培育提速、绿色发展提升)、“两改”(智能化改造、体制机制改革)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按照省、市关于产业集聚区发展指导意见,因地制宜推行“管委会+公司”等运营管理模式,推动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建立存量土地盘活的利益引导机制和低效用地退出管控引导机制。开展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推动企业对标改造、提档升级,促进产业集聚区智能化示范园区建设。全力加快世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丝绸家纺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区中园布局建设,打造塑胶、纤塑、石墨烯等专业园区。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火炬园等规划建设,推广以“基金+技术+厂房”模式,积极引进和孵化企业。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厂房、保障性住房、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配套基础设施,为企业入驻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保障。

培育现代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抓实绿色高成长性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建成具有鲁山特色的现代工业发展体系。

——生物医药。依托鲁阳工业园,面向未来生物医药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上海祥元生物医药、生命与科学研究及生产基地、上海万加康医疗器械等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形成产业新优势。依托洁利康公司等现有龙头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培育核心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打造抗疫防疫物资生产基地。

——装备制造。依托上海世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江河机械、天泽电器、汇鑫铸造、远中电力等本地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积极对接平高电器、三一重工等知名企业,聚焦工程装备、矿机装备、盾构装备、高压电器装备、农机装备等优势领域,引进上下游企业,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打造“1总装+2配套+6成长”装备制造产业战略发展格局,围绕世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进行产业链配套,重点发展矿物加工装备,培育矿山机械总装集群;积极承接中原电气城优势产业外溢,大力发展高端智能电气装备产业,推动鲁山装备制造与中国尼龙城、中原电气城、宝丰不锈钢产业园协同发展,打造化工装备配套和电力装备配套产业集群;围绕鲁山自身基础和产业优势,培育发展生物医药装备、智能农机装备、农林深加工装备、新能源装备、新型建材装备、旅游设施装备等六个高成长产业,以此为依托,打造一批“专、精、特、优”新型制造企业。加强与清洛基地合作,依托清研鲁山先进制造科创中心,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中试基地,为鲁山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绿色新型建材。抓好大地集团装配式建筑材料、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型墙体装饰材料、河南省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等项目建设,打造全省绿色新型建材基地。

——绿色食品。依托县域内畜禽产品、名优果品、粮食、中草药、食用菌等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坚持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培育农副加工龙头企业,塑造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各类绿色食品初、精、深加工业,打造绿色农副产品、养生保健食品生产基地。

——新能源。积极推进新能源建设,在现有鲁阳电厂基础上,大力发展水电、生物质发电、风电和光伏发电,构建“五电一体”能源产业集群。继续实施鲁阳电厂热电联产技术改造,利用余热资源建设城区供热项目,为鲁阳工业园入驻项目提供热能保障,充分发挥能源利用效率。以鲁山抽水蓄能电站、大唐新能源鲁山风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重点项目为支撑,带动抽水蓄能电站、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以及地热开发协同发展,打造风、光、水、生物质于一体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建成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丝绸家纺。围绕延长链条、提质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丝绸家纺产业园建设,推动集约化、链条化、品牌化发展,实现由低端加工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型。依托鲁山柞蚕科研力量,紧跟当今科技前沿,积极学习研发工厂化养蚕新技术,探索鲁山柞蚕工厂化养殖新路径,充分利用鲁山上百万亩柞坡资源,大力发展高效工厂化养殖,并逐步形成工厂养蚕、蚕茧加工、丝绸生产、丝绸产品制造、副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体系,焕发“鲁山绸”新活力。积极引进纺织服装等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转型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和企业技术“三大改造”,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三大改造”全覆盖。推进智能化改造,持续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培育工作,建立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培育机制。推进绿色化改造,以技术升级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为切入点,大力推广使用绿色、高效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开展清洁生产,推动生产加工过程绿色低碳化。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产品、质量、品牌和效益提升,不断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增强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科学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利用县内丰富的砂石、铁矿、铝土、石膏等资源,严格资源管控,科学合理规划,有序开发利用。

专栏4-1  工业重点建设项目

装备制造。平顶山世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华豫万通粮食真菌毒素消减技术装备生产制造、河南伟帼年产15万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建设、中厦航空下汤镇无人机产业基地等项目,华远塑业、河南大地水泥和上海建华建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主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用装配式住宅、装配厂房、装配式管廊支架,预制墙板、预制看台等,轨道交通与航空、电力与通信工程等)

新材料。星火创投新型竹基复合材料(竹缠绕)、千安建设年产1万吨改性沥青乳化沥青生产线、神马氯碱纤塑、聚酰亚胺材料生产、鲁山县译农生物炭加工(仓头)、瀼河百万吨矿物质营养型土壤调理剂生产矽蚀科技公司年产50万平方米AG玻璃、木塑产业园、塑胶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园等项目。

清洁能源。鲁山抽水蓄能电站、鲁山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华润银风鲁山熊背风电、鑫丰新能源牛心山21MW分散式风电、姚孟电厂风电、北方中能能源仓头站建设项目。

生物医药。上海祥源生物医药、生命与科学研究及生产基地、广东国立医疗物质原辅料生产、平顶山丰亿医疗器械生产线、圣济医药项目。

丝绸家纺。圣昊丝绸家纺产业园、潞锦工贸救灾物资生产储备、中鲁纤维年产6000吨纺织纤维原料、仙女织鲁山绸年产20万米纯天然柞丝绸等项目。

建材天晟隆鑫年100万吨建筑垃圾处置及再生利用、路梁建材工业固废铝土尾矿综合利用、宏冉实业年产50000镗非标防盗门生产线、众力再生资源年产30万立方建筑用预制构件、年产10万吨沥青混合料等项目。

工业平台产业集聚区低效资产盘活、南区配套设施、北区配套设施、建业路、同盟路雨污管网、标准化厂房等项目,鲁阳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其他。鑫润投资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装饰工程、年产2000吨牛郎蝶公养生保健酒、润森肥业年产50万吨天然多元素矿物肥、华奥石墨厂区和设备全面改造与石墨精品深加工项目

 

第二节  做强文旅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加快服务内容和模式创新,重点促进文化旅游融合提升发展,着力培育健康养老产业,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促进各类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稳定服务业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促进文旅产业大提升。立足旅游资源禀赋,大力推进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推动文化与旅游、生态与旅游、城市与旅游、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改革文化旅游管理运营体制,持续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

——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文化旅游业态和模式,以文旅融合为核心,以墨子、姓氏、冶铁、陶瓷、温泉等特色优势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歌舞、神话故事、手工艺品、科技演示等有形、可感、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深厚文化底蕴挖掘展示出来,从山水提炼文化,把文化融入山水。加快推进中影城市文化中心、鲁山之窗文商旅综合体、中原云裳牧场等文旅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精品,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积极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将豫西革命纪念馆、豫陕鄂军政大学旧址、豫陕鄂前后方工作委员会旧址等打造成为更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把红色文化串联起来、推广出去。积极推进文旅品牌化建设,用好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中国墨子文化之乡、中华名窑花瓷之乡、中国屈原文化传承基地等文化名片,叫响智慧之都、家纺之都、花瓷之都以及牛郎织女爱情圣地“三都一地”文化品牌,打造“老家河南·玩美鲁山”旅游品牌,广泛开展品牌宣传、品牌推广、品牌营销,持续办好世界汉字节、中国(鲁山)端午节、中国(鲁山)七夕节等节庆活动,有效提高鲁山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进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注重提升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功能,开发建设天然氧吧、地质科普、气象景观、山地避暑、康养旅游等生态休闲产品。充分利用西部山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以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森林生态旅游区为基础,积极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全力推进尧山风景名胜区提档升级,推动景区品质、服务接待能力、旅游品牌形象、旅游环境秩序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其龙头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县旅游发展,形成“中心带动、多点联动、优势互补、全域推动”的多层次、多样化全产业链旅游体系。持续加大温泉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开展温泉资源勘查与评价,摸清温泉资源赋存情况和开发利用潜力,突出抓好温泉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引进和建设,大力发展温泉旅游配套产业,推进河南尧山文化旅游生态综合体、尧山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综合提升建设,促进耀星集团鲁山文旅综合体项目实施,让“尧山+温泉”核心品牌更加突出。

——推进城市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围绕文旅名城建设,依托县城及周边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亮点文旅产品,加快城市和文旅融合,带动城区文旅业全面发展。围绕豫西革命纪念馆,充分挖掘红二十五军长征、豫陕鄂前后方工作委员会、鲁山县城解放等红色文化和故事,运用现代声光电数字技术,再现革命历史场景,打造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展示中心,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发展。挖掘仓颉、刘累、墨子、元德秀、元结、牛皋、徐玉诺、苏殿选等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规划建设鲁山历史文化名人展示中心,一人一事一场一文化,全方位展示鲁山人文文化,打造旅游新名片。建设戏曲文化舞台,弘扬鲁山曲剧、坠子、鼓儿词、高桩故事等文化,定期组织各类展演,既是平时群众喜闻参与的舞台,也是向游客展示鲁山文化的窗口。挖掘鲁山美食资源,规划提升鲁山小吃街区、夜市摊点,展示鲁山饮食文化,打造游客饮食体验新平台。依托电商产业园农产品展示中心,将其打造为鲁山文化、农副特色产品展示的窗口,鲁山旅游购物的中心。依托七夕国际文化产业园、鲁山动物王国欢乐世界等项目,打造国内知名主题公园,成为鲁山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城市文旅发展的新引擎。围绕冶铁遗址生态园、滨河公园、沙河橡胶坝等项目打造城市游园体验区。

——推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产业互动、优势互补,以旅游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的特色拓展旅游市场,努力实现“农田变景点、乡村变景区”。创新开发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示范效应,鼓励其利用技术、生产、市场、管理等优势,创新农旅融合产品形式,提升农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在组织农户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和组织农村能人、文化精英、种养大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加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步伐,培育田园综合体、文化创意园、乡村民宿等农旅融合新业态,深入挖掘农村历史古迹、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传统工艺制作、农业文化主题公园、农耕题材纪念品等农旅融合新产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提升旅游吸引力。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菜、摘农家果、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农场,培育一批集自然景观、特色果蔬、休闲垂钓、观光旅游、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精品农家乐,持续实施农家乐评星定级,在赵村、四棵树等乡镇建设一批精品民宿集群,发展团城多彩田园等一批乡愁体验类农庄,做大农旅规模、做高农旅档次、做靓农旅品牌。

——探索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改变现在多头管理、分散经营的旅游经营管理现状,探索推进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尽快释放旅游资源优势,形成旅游经济发展合力,加快旅游强县建设步伐。探索成立鲁山旅游集团,招商引进大型知名旅游投资集团,联合县国有平台公司、县内大中小旅游企业共同参股成立,以现代企业方式统筹全县旅游经营管理,实现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建设,统一宣传推介。加强与洛阳都市圈旅游对接,形成融合发展新动力。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坚持把智慧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先导性工程、现代化监管和营销的重要渠道、产业融合的重要技术支撑,构建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监管、智慧旅游政务三大平台,做大数据、做优平台、做活终端、做广感知,努力做到全过程监控、全数据掌握、全方位感知、全维度服务。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完善集散、咨询、换乘、游程安排等配套功能,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医疗、应急等信息与服务。结合服务区建设合理布局旅游停车场,满足旅游停车需求。制定完善服务标准,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服务礼仪与服务流程,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塑造规范专业、热情主动的旅游服务形象。建立健全旅游业综合协调、旅游案件联合查办、旅游联合执法等综合监管机制,从严查处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诱导高价消费、旅游合同违约等行为,构建公开透明的旅游环境。建立和完善位置科学、布局合理、指向清晰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重点涉旅场所须规范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改善公路通达条件,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推进干线公路与重要景区景点的连接,强化旅游客运、城乡公交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保障。积极开展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在路边、水边、山边、村边开展净化、绿化、美化行动,在重点旅游村镇实施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以及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等治理工作,全方位优化旅游环境。

构建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围绕夕阳产业、银发经济,结合老年人“学、养、服、用”四个方面,谋划打造鲁山健康养老产业体系,经过5-15年的持续发展,到2035年将鲁山县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综合养老养生产业基地,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筹建老年学习平台。发展老年教育产业,谋划筹建老年大学等学习平台,打造成为退休老年人业余学习、生活和集体活动的综合性服务场所,设置老年人喜爱的、适宜老年生活的各类专业课程,采用全日制专业授课或短期技能培训、网上教育等多种授课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需求的老人以自己适合的方式参与学习,办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老年人大学堂,丰富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发挥老年人余热,成为鲁山养老体系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构建养老产业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积极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护理型养老、智慧养老服务,打造全产业链养老产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健康养老运营品牌机构,发展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旅游型、医养结合型等新兴养老业态,打造集生态观光、长寿养生、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康体疗养、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健康养老目的地。促进社区养老体系建设。开展智慧养老服务试点,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居家老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用老年人的服务项目,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规范化、个性化定制服务,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和满足社区居家老人需求的养老体系。提升福利养老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敬老院、疗养院、荣军院等政府公益性养老体系,增加公办养老机构数量,体现特殊兜底服务功能。鼓励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培育养老新业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养老院、老年公寓、养老产业园区等专业或综合养老机构,弥补提供政府公益性养老外的养老服务需求。

——培育发展健康养生支撑体系。聚焦健康医疗、健康养生、健康推介、健康管理四大领域,把大健康产业建设成为鲁山康养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新动能产业。发展健康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服务,加快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健康服务体系。积极筹建高水平老年病医院,鼓励支持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中心、正骨医疗馆、中医经络按摩馆、中医传统运动项目馆、药膳馆等服务项目,推动医疗服务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注重健康维护,建立集医疗、康复、保健、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充分发挥“问山、观文、沐汤”等资源优势,融合休闲度假、养生保健和修身养性,拓展休闲养生服务模式,打造文化养生、调补养生、美食养生、美容养生、体育养生、生态养生等特色养生服务项目。建立现代健康管理模式。建立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发展设备、医疗、数据与服务融合的新兴业态,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建立集预防、评估、跟踪、干预、指导与随访为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

——建设老年用品产业体系。围绕老年人生活、医疗、康复、养生等各方面需求,依托县内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积极研发新型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各类生活、医疗、康复、保健产品,鼓励建设老龄用品中试基地,推动其产业化发展。

突破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实现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效率、促进制造业发展为重点,培育发展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电商物流三大物流业态,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协调、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多式联运。以航空产业园、中铁路港鲁山铁路物流产业园规划建设为重点,优化由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模式构成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促进大宗物资公铁联运,构建一批综合物流园区。

——冷链物流。以智能温控冷链物流产业园为重点,积极对接京东商城、顺丰优选等大型电商及冷链物流企业,支持农林、畜牧等企业建设集分拣、储存、加工、配送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中心,推广冷链运输车辆和末端冷链设备,强化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造鲁山“冷谷”基地。

——电商物流。以豫西建业农产品物流园为重点,深化与淘宝、苏宁易购、京东等领军电商平台合作,着力强化快递区域分拨中心和多节点集配云仓等建设,探索“电商产业园+物流园”融合发展新模式,拓展农产品“线上推广、线下营销”新渠道,带动电商创业集聚发展。

——合理配置末端配送点。合理布局建设县城生活物流配送点和乡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优先鼓励发展电商和快递共享收发点、自提点,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直营店。加快发展智慧物流,推广应用智能仓储系统、分拣机器人等新型物流技术,提升物流智慧化水平和效率。

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专业化、高端化方向,壮大电子商务、会展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中介服务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更高水平融合。

——电子商务。鼓励制造企业借助电商渠道链接生产、销售和消费等环节的协同升级,推动传统制造环节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变革。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支持围绕鲁山特色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发展涉农电商。到2025年,打造1—2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亿元。

——会展服务。积极申办承办国内省内高端会展活动,健全展览产业链条,注重会展业与鲁山特色重点产业联动发展,推动“会展+文化”“会展+产业”和“互联网+会展”融合发展,实现以会展带产业、以产业促会展的良性互动。

——节能环保。支持回收行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加快构建回收、运输、加工利用为一体的城乡固废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通过合同管理方式,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支持静脉产业园建设,建成集生活垃圾、生物质、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处理为一体的循环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积极发展贴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业。巩固提升“批、零、住、餐”四大传统行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商贸流通。积极推进建材、农产品等专业市场建设,重点推进鲁山五洲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导传统零售业向体验式、高品质、智能化、社群化转型,加快城南特色商业区建设,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区。推进供销合作社健康发展,积极兴办一批新型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建设村级全覆盖。

——餐饮住宿。提高酒店档次,布局建设服务于会展业发展的高档商务酒店、服务于旅游业的度假式酒店和一批中档连锁酒店。打造鲁山特色餐饮品牌,整合提升“鲁山揽锅菜”、“鲁山水席”等特色美食,形成高档+特色的美食打卡地。

——现代金融。积极吸引商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在鲁山设立分支机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和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开发利用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完善政府、银行、企业良性互动工作机制,搭建政银企合作交流平台,加快构建政府性项目资本市场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加强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构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参与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并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科技贷、信用贷、债券发行、产业扶植基金等形式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保障。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扩大金融业服务范围,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优化信贷结构,开展多元化信贷服务,创新信贷品种,适当降低贷款利率,逐步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使金融服务惠及全县所有农户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

——文化创意。充分挖掘姓氏、仓颉、墨子、屈原、牛郎织女、红色基因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对非遗产品扶持力度,建立创意产品研发、投融资服务和营销推广平台,促进非遗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影视等产业深度融合,使鲁山成为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符号汇聚融合的时尚创意之城。

创新服务供给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楼宇经济实现新发展,鼓励建设总部经济,整合各类楼宇资源,发展以商务楼、商业楼、商业综合体、科技孵化器等为依托的楼宇(总部)经济形态。发展分享经济,推进生产能力和生活服务分享。发展平台经济,推动实体性平台和虚拟性平台融合互动发展,支持建设再生资源交易中心。积极培育新零售、数字金融、数字文创等数字化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推进线上线下联动、跨界业务融合,探索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无人经济”、新个体经济、微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

专栏4-2  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旅游产业。河南尧山文化旅游生态综合体、尧山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综合提升、尧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河南尧山国家地质公园自然遗产保护、抽水蓄能电站周边景区开发、龙潭花溪现代生态农业及旅游综合体、尧山景区旅游智慧化建设、园垛寨旅游资源开发、伏牛山四棵树森林旅游度假区、云栖谷旅游度假区、耀星集团鲁山文旅综合体、中原云裳旅游开发、鲁山动物王国欢乐世界、阿婆寨景区基础建设二期、瓦屋旅游观光长廊、澎河水库旅游开发、马楼莲藕种植及生态观光旅游、赵村镇桑盘民宿、四棵树乡民宿、尧山民宿等项目。

文化产业。鲁山仓颉古城开发、七夕国际文化产业园、传统古村落保护、传统手工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瓦屋高桩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楼子河乡村音乐厅建设、中影城市文化中心、梁洼镇段店花瓷产业园、花瓷博物馆及专家公寓、广电5G建设等项目。

商贸流通。鲁山五洲国际商贸城、鲁山之窗文商旅综合体、交旅融合综合体、河南豫西建业农产品物流园二期、智能温控冷链物流产业园、航空物流园区、物资中心民爆物品储存库、喜临门乡镇经济张良园区、张良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沙河南综合市场、鲁山县汽配物流产业园、中铁路港鲁山铁路物流产业园、亿峰达鲁山冷链物流产业园、尧荣菌业食用菌冷链运输、北能鲁山二手与报废机动车市场、邓小平市场街升级改造、平顶山市统帅仓储、万邦•农产品批发冷链物流园和新生活农产品综合体等项目。

养老养生中益鲁山生态养生养老基地、鲁山温泉康养水镇、盛世丰泽医养结合、寸草春晖颐养中心、鲁山县中心养老院圣济多元化医养康养、库区颐天恬康养、鲁山县医养结合健康驿站、鲁山县老年病医院、梁洼镇康养服务、马楼乡康养、山县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智慧康复及配套设施等项目。

 

第三节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着力发展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农业,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产业发展,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产融合发展引领区、创新创业活力区。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区域特色农产品,着力打造“中原蓝莓第一县”“中原香菇第一县”,推动产业集约;强化农业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推动服务集约;巩固挖掘“三品一标”品牌优势,强化包装宣传,提升产品价值,推动品牌集约。大力发展乡村游、民宿游、体验游,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动农旅融合;完善“种、养、加”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推动农工融合;深化与电商领军企业合作,拓展农产品“线上推广、线下营销”新渠道,推动农商融合。打造粮食安全保障区、绿色发展先导区、特色产业示范区、文旅康养休闲区,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步伐。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升,农业比较效益明显提高,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和先进技术广泛应用,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认可度明显提高,品牌价值显著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巩固粮食生产优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展“百千万”小麦、玉米等粮食高产创建,推广绿色增产模式,提高单产水平,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发展气象事业,建立健全立体化、精细化、智能化、全天候综合观测及信息保障体系,完善精准化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立完善精准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的预警时效和预报精度,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以小麦、玉米为重点,推广高产性、稳定性、抗病性良种,确保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和肉菜蛋奶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推动粮食安全和特色高效农业相统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坚持产业扩容增速与提质增效并举,转变增长方式,强化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引进培育更多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加速构建“牛羊菜果菌药”六大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以辛集、董周、下汤、熊背等乡镇为重点,扩大种植面积,积极改良葡萄、梨、桃等品种,推广发展温室大棚,建设一批优质葡萄、蓝莓、酥梨、血桃等经济价值高、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林果产业,着力打造“中原富硒林果基地”“中原蓝莓第一县”。以张良、马楼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大棚设施栽培为主的蔬菜产业,集中力量推进大棚生姜、西红柿、黄瓜等优质蔬菜生产,形成产业优势。以瓦屋、董周等乡镇为重点,着力打造食用菌强镇,通过采用现代化生产新技术,不断提升食用菌产量和质量,形成涵盖菌种培育、食用菌种植和菌菇产品深加工等全链条食用菌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中原香菇第一县”。以辛集张庄、熊背大年沟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引领,积极培育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积极发展烟叶种植,扩大马楼、张店、张官营连片种植面积,建设优质烟草种植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达到4.8亿袋,优质林果发展到20万亩,烟叶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实现全县乡有产业支撑,村有特色产品,户有增收项目。

——推动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肉牛、奶牛、肉羊、生猪、家禽等产业,以佳尚农业、天健农业、瑞亚牧业、大北农、正隆牧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培优扶强,重点推进瑞良生猪养殖、牧康源现代养殖基地、豫泉牧业肉牛养殖、洛阳正大鲁山种猪场、正隆农牧食品加工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畜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加大畜禽养殖企业标准化建设,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提升全县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水平。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畜禽产品,提升畜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亿峰达智能冷链物流产业园等为重点,积极建设畜禽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打造现代化畜禽冷链物流体系。力争到2025年,千头以上牛、生猪和万只以上鸡等规模化养殖企业达到200家。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以食品、工艺品加工为主,大力培育和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升级“老字号”、开发“原字号”、拓展“深字号”,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品种、差异化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大农村电商。发展农村电商等新型流通方式,用好网红打卡、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渠道,培育一批淘宝村。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做优农产品品牌。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打造“鲁山印象”的县域农产品品牌,叫响“张良姜”、“大年沟血桃”、“露峰山葡萄”、“五里岭酥梨”、“尧山百籽红石榴”、“一纯迷迭香”、“尧山坡柴鸡蛋”、“状元驴”、“豫尧蓝莓”等高品质、好口碑、有乡愁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水平。积极发展数字农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建设中央数据控制平台,构建覆盖全园区的数字物联网络,开展生产数据收集、分析、控制、自动化、质量追溯等服务,打造数字化农业园区。推动发展沟域经济,加快熊背乡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塑造“专业化、高附加值、绿色有机”为特征的全新产业结构。到2025年,培育20个省级农业知名品牌、10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构建新时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发展,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大田物联网系统、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决策指挥调度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实现农业原料投入减量化、生产控制自动化、远程监测可视化、综合决策智能化。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农业节水水平。重点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农户生产融入农业产业链。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并推行“农安鲁山”、“食安鲁山”智慧监管新模式,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加快培育各类农业市场化服务主体,构建覆盖主导产业的农业社会化智慧服务体系。到2025年,发展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以上。

专栏4-3  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粮食。鲁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百千万”小麦、玉米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

畜牧养殖业。年出栏4万头商品猪种猪养殖基地二期、正隆牧业年饲养14万只蛋鸡、瑞加喜农牧一厂区生猪养殖、瑞良第一分公司生猪养殖、牧康源现代化养殖基地、豫泉牧业肉牛养殖、土桥养殖(养猪)、神舟牧业二期、洛阳正大鲁山种猪场、晨旺实业年出栏5万头商品猪养殖、瑞达母猪养殖繁育基地、瑞高畜牧养殖、承安牧业奶牛基地(一期)、森田年出栏60000对蛋鸽养殖、千亩名贵鱼养殖等项目

特色农业。董周乡食用菌菌棒生产加工销售尧荣菌业食用菌基地、菇香情食用菌基地、太平保万亩梨园、张良姜产业发展、瓦屋大蒜种植及深加工、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及红薯制品深加工、张良前营高效蔬菜大棚、熊背宝山板栗种植加工及交易市场、瓦屋镇柞蚕养殖产业示范区、黄花菜种植观光加工基地等项目。

农业产业园。康寿农业综合产业园、现代农业毛驴产业园、河南麦青有机生态产业园、城南水业农业产业园、马楼乡村振兴产业园、马楼现代畜牧产业园、马楼香菇科技观光园、董周乡村振兴产业园、董周乡林丰庄园红色教育基地、梁洼养殖产业园、团城菇友乡村旅游产业园、鲁山县榛子现代农业产业园、县乡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项目

农产品加工。正隆农牧食品加工、马楼苋草种植加工产业园、柿子生产加工基地、省级花茶加工基地和蒲公英养生挂面加工、尧荣菌业食用菌深加工等项目。

 

第四节  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引领带动科技变革、产业变革和社会治理方式变革,不断壮大数字经济产业。

推进产业数字化。发挥数字经济牵引、赋能、撬动作用,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农业数字化创新。聚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重点行业,推动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建设,鼓励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企业上云”。以重点企业为引领,全面推进各类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升级和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业软件应用水平,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技术,不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深化行业应用,推动智慧物流、数字仓储、数字租赁等领域发展;提速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聚焦医疗、养老、教育、旅游、餐饮、娱乐等领域,促进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壮大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依托市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等全面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开展农田实时监测、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灾害预测预防等精准化作业;建设智慧农场,推广精准化农业作业;发展智慧气象,推广农业气象数字应用。

建设数字鲁山。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智慧社区治理能力、服务水平和全民数字技能,实现数字化发展成果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普惠共享。加快智慧“大脑”建设,整合城管执法、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等系统互联互通,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实现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加快建设智慧社区。支持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综合集成,构建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推广智慧养老、智能安防、智慧停车、智能配送等应用,实现服务和治理能力下沉社区,构建覆盖城乡的智慧社会体系。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技术引领、前瞻布局、建用并举、以用促建的发展原则,推进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和布局,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对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的引领支撑作用。

加快建设“新网络”。紧跟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数字化发展趋势,高水平推进5G网络建设,积极完善5G基站布局,强化5G基站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扩大全县5G网络规模,尽快实现5G网络县城建成区、乡镇和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推进工业互联网布局和建设,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支撑工业互联网的区域性信息枢纽。着力补齐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进农村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加强与5G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融合,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现代服务业、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形成规模化应用能力,有力支撑全县5G产业发展。到202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5G规模化网络体系。

着力建设“新终端”。围绕助力产业升级、壮大新消费等需求,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医养、智慧交通等5G+场景应用探索和落地,打造智慧鲁山。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加快布局,引导扩大新消费。加快本地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探索“5G+智慧工厂”等行业应用,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积极推广以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积极纳入平顶山市统一的充电设施公共信息智能服务平台,提升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

第五节  优化产业布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以高能级产业载体为支撑,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引导产业链合理布局和供应链优化配置,促进形成功能错位协同、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的产业格局。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全产业链推进”要求,着力推进“六带一区”建设,即以鲁阳工业园、产业集聚区、世邦工业园为主的工业经济带,以辛集葡萄、五里岭酥梨、库区蓝莓、董周瓦屋食用菌为主的乡村振兴产业带,以下汤、赵村、尧山、四棵树、团城为主的全域旅游示范带,以昭平湖至白龟湖沙河两岸为主的生态经济带,以张官营、磙子营、张良、马楼、瀼河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带,以七夕国际文化产业园、豫西革命纪念馆、豫陕鄂军政大学旧址、仓颉故里为主的文化产业带,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引领区,壮大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

优化中心城区发展布局。按照城市规划集约节约发展理念,确定我县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东优南联中部提升,西北适度发展”。东优南联,即规划中心城区未来主要向南发展,在完善城南新区的同时连通沙河南侧,完成沙河以南的初步发展;现状中心城区东部以优化发展为主,主要为一、二类污染较小的工业企业集聚提供发展平台。中部提升,即针对老城区建设现状,提升老城区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和景观风貌。西北适度发展,即规划西、北方向主要为在现状建设的基础上对低效用地的挖潜和二次开发,以及少量适度的对外发展。

构建“五类”乡村振兴村庄布局。在明确县域村庄现状的前提下,依据鲁山县城镇开发边界、各类名录名单、村庄体系、地质灾害和村庄人口、产业、交通区位等因素,将鲁山县555个行政村划分为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整治改善类五种类型,其中城郊融合类村庄共计113个,特色保护类村庄共计73个,集聚提升类村庄共计220个,搬迁撤并类村庄共计14个,整治改善类村庄共计135个。

 

第五章  强化“五力”联动,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实施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人才牵动、消费拉动“五力”联动,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对接国内外创新和开放资源,主动融入国内外创新网络和开放体系,推动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扩大、创新再提升,着力促进各类人才培养,着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全面激发强县富民活力。

第一节  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解制约鲁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政府自身改革为核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大力倡导解放思想。破除惯性思维,破除制约发展体制机制,在底线思维下创新思维,用开放的思想去发展经济。在工作上登台阶、上水平、创一流,在社会氛围上形成促进鲁山振兴的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学习,从中找出制约鲁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根源问题;将解放思想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真正将解放思想贯穿到具体工作中去;建立起解放思想的体制环境,健全容错机制,鼓励干事创业;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以创新思维促进解放思想落实。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按照优化协同高效原则,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党政机构改革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成果,推动乡镇党政机构改革落实落细,稳妥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和其他行政执法机构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和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调节作用,重点破除阻碍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积极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落实新型产业用地供应改革,深化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优供快供。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增强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逐步形成与市场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探索劳动力培训、就业服务、企业生活性服务集中配套等方式方法,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人力资源薪酬调查制度。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二级市场交易规则,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规范交易行为,完善交易管理制度,强化交易风险防范。落实财税制度改革,探索财政节支增效的各项举措,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完善财政、金融部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

强力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改革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构建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优化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探索用新的管理制度方式来推进环境优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服务方式、方法、手段创新,探索以投资项目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全面推行“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牢固树立开放理念,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及时承接下放到县的行政审批事项,确保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高效运转。健全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以更高的标准深化政务公开,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加强重大政策事项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开展满意度评议,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法治政府,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加强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盘活存量国有资本,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质扩面,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和战略投资者,推进开放性市场化联合重组,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管控模式。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合理回报机制,进一步拓展民间投资空间,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深化价格改革,推动政府定价机制由制定价格水平向制定定价规则转变,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价自主权;建立健全要素价格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要素价格行业自律、公示和动态监测预警,完善要素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调节机制,维护要素市场价格秩序;健全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调整机制,完善实施差别化电价、峰谷电价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政策。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改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破除招投标等领域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税费优惠和信贷支持力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规范化政企沟通渠道。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提升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民营企业守法合规经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

 

第二节  扩大开放,提升发展实力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主动对接洛阳都市圈建设,全面融入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

积极融入洛阳都市圈建设。加强与洛阳都市圈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与协同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资金,夯实产业发展载体平台,瞄准农机装备、大型矿山装备、轨道交通、轴承及基础件等优势产业,合力推进河南西部(洛阳-平顶山)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在共同建设洛阳-平顶山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中发挥重要作用。依托清研鲁山先进制造科创中心,大力支持跨区域联动创新平台建设。积极融入伏牛山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依托洛阳、平顶山、南阳、三门峡等伏牛山区域四市七县4A级以上景区联动合作机制和“华夏文明之源城市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在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产业发展、文创产品研发及智慧旅游宣传推广等方面深化合作。依托伏牛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鲁山百里温泉带等特色自然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建设养生养老产业基地,参与打造汝州—汝阳—鲁山—嵩县—栾川精品旅游线路。

加快融入全市开放体系。发挥紧邻平顶山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平鲁一体化建设,积极融入平顶山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华合论坛”等开放平台,加快推进总部经济、跨境电商、综合物流和保税交割中心建设,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鼓励各类跨境电商经营主体通过设立海外仓或者成立海外销售运营中心等多种形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到“十四五”末,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亿元。

全面拓展开放领域。加快推动科技、文化、旅游、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开放,推进优势领域开放与全领域开放联动,实现单项开放向双向开放、重点开放向全方位开放转变。进一步整合提升招商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天南地北鲁山人》栏目桥梁纽带作用,持续发挥上海、杭州、广州等3个驻地招商联络处作用,围绕“2+2+2”产业体系,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精心绘制“四张图谱”,扎实开展“四个拜访”,有效利用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方式,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定向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高端项目。完善配套政策,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传统产业项目。全力推进外贸业转型升级,依托洁利康、上海世邦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力争到2025年,全县进出口总额达到1.6亿元。

 

第三节  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畅通创新资源内外循环的通道,激活存量,汇聚增量,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不断激发创新源动力。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围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推动实施高新技术、高端服务、高层次人才和高品质环境“四高联动”,统筹谋划一批重大创新计划,集中力量在重大“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上取得突破,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龙头企业”成长培育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在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清研鲁山先进制造科创中心和中原实体经济研究院鲁山分院为引领,积极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绿色新型建材等领域申建一批省市级创新平台。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鼓励各类主体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双创”基地等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加快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投”的孵化服务链条。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优先支持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及要素配置,争取更多国内高水平创新平台在鲁山布局落地,集聚更多优质创新资源。

积极推动开放创新。持续打通“四个通道”(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通道、军民企地对接转化通道、市场化运作通道和人才成长通道),大力促进“四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营造宽松优良的创新环境。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特别是与洛阳都市圈、平顶山市院所大企业研发平台的合作,争取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在鲁山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搭建科技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科技中介超市、科技(金融)大市场、地企合作平台等媒介,积极引进建设一批中试基地,加快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依托平顶山“鹰城英才”计划、“鹰城名匠”培育工程、“鹰城青年人才集聚”工程,加快创业示范园区、博士楼建设,实施鲁山高端人才引育工程。

 

第四节  培育人才,提高创新能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培养造就各类人才队伍。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强干部优秀人才培养。进一步改进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制度,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人人争先、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强行政管理、经济管理、行业技能等多种干部人才学习培养,按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求,强化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提升干部队伍业务水平。加强高素质农民队伍培养。着力培育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等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培养乡村教师、卫生健康、文化旅游、农业科技、乡村规划、经济社会管理、法律等公共社会服务和治理人才,继续选派好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提高乡村人才服务保障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为科技人员创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全面人才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为全县培养更多优秀技能人才,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水平。加强市场营销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头脑灵活、市场意识敏锐、开拓意识强的中介经济人,鼓励其建立信息公司、批零企业、网红打卡平台,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创业信息、发展方向和产品销售渠道服务。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设立科技人才奖励专项基金,对各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重奖,并对创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制定政策,创造条件,鼓励本地人才走出去发展,同时为县里带来外部先进经验、技能和市场信息,参与本地经济建设。塑造玻璃吊桥、栈道建设队伍和丝棉加工销售队伍品牌形象,树立鲁山企业和人士外出创业发展新标杆。

 

第五节  促进消费,扩大投资效力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经济循环,激发消费潜能,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县域开放度,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与出口协调发展,提升链接双循环能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发挥产业优势,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聚焦洛阳都市圈和平宝叶鲁一体化建设,加强产业、基建、文旅等领域融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依托交通优势,加强与发达地区对接合作,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国内大循环。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促进区域专业市场和配送中心建设,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统一监管执法,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提升要素、产能、市场规划等对接外循环能力,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产品出口,优化外贸市场布局和商品结构,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依托人口、市场规模优势,顺应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增加公共消费,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消费升级。多措并举促进汽车等商品消费,推动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鼓励特定领域老旧机动车提前报废更新。鼓励以旧换新,建立重点消费品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推动高能耗家电产品、功能落后电子产品升级换代。实施品牌培育宣介行动和放心消费工程,促进居民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演出门票打折等惠民政策,积极发展租赁式公寓、精品民宿等旅游短租服务和自驾游、旅居游服务,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发挥其杠杆作用。培育消费新增长点。适应消费数字化、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培育网络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模式。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品牌商超农村覆盖面,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拓展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扩大高品质服务市场化供给。培育信息、时尚、体验等新消费热点,发展宅经济、夜间经济和假日经济,拓展丰富消费场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改善消费环境。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推进城市商圈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城市步行街,发展商业综合体;合理布局城乡各类市场,构建区域消费中心。健全鼓励消费的政策体系,提升消费领域治理水平。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和服务责任追溯机制,严肃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电商、金融等重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加强消费领域信用建设,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扩大精准有效投资。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聚精会神抓项目、促投资、增动能,确保规划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积极谋划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撬动作用,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十四五”期间每年谋划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70亿元以上。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进一步完善落实重点项目推进机制,优化实施重点项目分包和首席服务官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要素资源保障制度、联审联批制度、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制度、观摩奖惩制度、督查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形成项目滚动发展格局。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发挥规划、产业政策等对民间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政策信息引导,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加强对民间资本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整合精简投资项目报建手续,提升企业开办速度,提快项目落地进度,提高要素保障能力,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六章  提升城乡品质,构筑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坚持一体推进、双向发力,深入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加快构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巩固提升百城建设提质成效,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将中心城区打造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龙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品质。坚持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完善城市家具,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按照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做好老城区改造提升和新城区开发建设,重点做好城中村拆迁、安置区建设、背街小巷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农贸市场提升、停车场和游园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提升道路、景观绿化水平,彰显城市环境新风貌。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建设沙河滨河大道、平鲁快速通道、鲁宝路、北环路和迎宾大道、鲁兴路、平顶山大西环、郝程路“四横四纵”交通网,打通城区断头路,构建大交通,畅通微循环。突出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理念,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雨污水排涝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实施城区供排水建设工程,推进雨污水管网、防汛排涝等设施建设改造,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设施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的运行韧性和功能弹性。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建立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持续增加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

补齐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适应农业人口转移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扩大有效投资、释放消费潜力、拓展市场纵深,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优化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围绕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县城公共厕所;围绕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推进市政交通设施、市政管网、配送投递设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和县城智慧化改造。

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建管并重,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建设智慧县城,以“城市大脑”建设统筹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建设应用,积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广运用智能传感器、智能视频、自动识别等信息化管理和监督手段,加快政务服务、城市管理、交通出行、公务服务等领域智慧化进程,着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管网、智能建筑,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升级。持续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运行水平,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高位监督、统一指挥、综合管理,重视数字化城管考核结果应用,为各类专项考核提供及时、翔实的数据支持。持续推进交通秩序治堵、市容卫生治脏、生态环境治污、城乡建设治违、公共服务治差,抓好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着力提供优质服务、形成优良秩序、营造优美环境。

 

第二节  推进乡镇特色化发展

 

引导各乡镇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条件,按照“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重点实施产业项目引领、乡村升级改造、基础设施配套三大工程,推进特色兴镇、产业建镇,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村的区域中心。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布局居住、就业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注重生产、生活、商业等功能综合配套和适度混合,重点做好道路建设提升和污水垃圾处理,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和乡镇秩序,推进人口、产业、文化与城镇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有条件的乡撤乡设镇。加快江河新区建设,完成区内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移交任务,结合区位条件,打造“宜居宜养、宜商宜业”的新型社区。支持张良县域副中心城镇建设,依托区位、文化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腰带加工、蔬菜批发、人文旅游、现代商贸、物流配送等产业。支持下汤县域副中心城镇建设,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充分挖掘利用沙河、温泉等自然人文资源,推出精品旅游线路,着力建设集温泉养生、文化体验、商务会议、山地旅游、农业休闲、水体游憩等为一体的度假休闲胜地,打造中原温泉第一名镇。加强和规范特色小镇建设,科学定位,聚力发展主导产业,打造行业“单项冠军”;促进产城融合,叠加现代社区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空间;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以政府有效精准投资为辅的投资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生态,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十四五”期间,因地制宜培育2到5个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

 

第三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优先支持“三农”发展。落实“四个优先”工作要求,切实保障“三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强化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城乡规划、生态、道路、公交、物流、供水、供气、环卫、教育、医疗、文化、通讯等十二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四旁”植树、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乡村增绿行动,建设路河沿线风景林、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拓展乡村公共生态游憩空间。积极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大力实施治理垃圾、污水、厕所“三治行动”和清路、清河、清田“三清行动”,集中开展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一批精品村、示范村。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乡村畅通工程,加快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和村级道路联网建设,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全面提升乡村公路通行能力。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坚持建管用并重,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设施管护制度,加强供水和污水处理、农田水利、抗灾防灾等工程和设施建设,加快灌区骨干工程和节水改造实施进度。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进一步扩大天然气农村覆盖面。深化电信服务,积极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扩大农村家庭用户光纤覆盖范围,适时推进5G网络建设。

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权限下放、窗口前移、服务下沉,解决农村居民不了解政策要求、办理不便、能力有限等难题,在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筑牢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加强文体培训交流,发挥乡贤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农村文化生活内生动力;充分结合农民需求,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不断深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构建农村多元养老保障网,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新体系,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在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农村养老服务低价可及,满足农村居民居家养老需要,让老人舒心、子女放心。关爱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精准对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需求,探索建立多元未成年人保护服务模式,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凝聚关爱合力、拓宽关爱途径、构建关爱格局,增强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出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镇、最美家庭,挖掘和树立道德榜样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推进乡村有效治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地质灾害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加快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不断提升农村群众安全感。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加快补上“三农”发展短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教育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

 

第四节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脱贫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以防返贫、稳增收、解决相对贫困为重点,以“放心村”巩固提升为载体,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兜底保障能力。到2025年,“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大面积消除各类致贫因素。

健全防止返贫保障体系。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依托大数据平台、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全国低保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返贫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实现脱贫人口信息动态监控。聚焦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因残致贫、产业失败致贫、就业不稳致贫、收入不稳定致贫7类致贫风险,以农村低收入人口、教育或医疗刚性支出较大户、残疾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的特困供养户、子女赡养能力较弱的老人户和收入来源不稳定户为重点关注对象,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开展脱贫工作“回头看”,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针对性帮扶机制,健全完善“四级管理”防控体系,持续实施金融扶贫、土地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等包容性扶贫政策,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持续补齐交通、水利、能源、物流、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完善城乡医疗综合保障体系,提升医疗和教育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全覆盖,实现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均等可及,不断夯实防止返贫发展基础。完善兜底保障政策,构建临时救助与扶贫开发、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及其他社会救助措施各有侧重、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动态保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高于扶贫线,及时解决脱贫人口返贫问题。

完善脱贫群众稳增收政策。围绕强产业、促就业、扩消费等推出综合政策措施,探索完善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入股分红等增收渠道,保障脱贫群众收入稳定增长。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继续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发展特色优质高效乡村产业,实施好产业扶贫项目,引导脱贫群众参与产业项目、融入产业链条,带动收入增长。结合生态保护工程和环境治理项目实施,引导脱贫群众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就近务工等措施实现稳定增收。大力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通过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开发、扶贫车间带动等方式实现脱贫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持续实施脱贫攻坚税费优惠、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继续推进“返乡创业”扶贫模式,培育壮大“合作社”、“就业基地”等创业载体,引导支持脱贫群众创业。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实施“互联网+精准扶贫”工程,拓展农产品线上营销渠道,以消费带动脱贫群众增收。发挥政策性资金的基础作用,用足用好专项扶贫资金,保障扶贫资金投入,持续推动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实现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十四五”期间,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适当提高贫困线标准,科学划定新的帮扶范围,适时扩大享受扶贫政策的人群范围,制定动态化的减贫机制,完善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提高帮扶的精准性、灵活性和科学性。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完善产业支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的造血机制,推进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结合,增强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提高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激发群众内生自我发展动力。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有机统一,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衔接,突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社区治理、美丽社区建设等后续扶持工作,引导搬迁人口参与当地社区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融入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生活水平稳定提高。

 

第五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零门槛”落户政策,进一步简化转移落户办事程序,开通线上申请审核系统,推动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全面提升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便捷度。提高居住证发证量和含金量,推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人地钱”挂钩激励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原有权益。有效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强化保障房建设,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

专栏6-1  城乡融合发展工程

镇建设。县城北环路加宽改造、迎宾大道、人民路跨铁路立交桥、城区集中供热、城区供水管网、老旧小区改造,城南特色商业区长兴路、西穆路、府前西路、府前东路、丝绸路、河南路、祥瑞三路、西顺城路等路网建设,五洲国际一期周边望城路、府后路、幸福路路网建设,鲁山之窗一期周边府前东路、丝绸路路网建设,尧山大道东延(振兴路至新兴路),丝绸路西延(中影至鲁阳中学)、府前路(墨公路至向阳路),电力双回路建设,柳营河疏浚(人工河)等项目。沙河两岸综合开发工程,城投大厦、旅游投资大厦项目,县综合汽车客运站、鲁山县教育产业园交通综合服务中心、尧山文化广场地下停车场、城南地下停车场综合体等项目。

房地产建设。江河佳苑棚户区改造、新华棚户区改造、汇源棚户区改造安置房、辛集社区棚户区改造、叶茂社区曹堂旧城改造、博士专家公寓及返乡创业住宅、返乡创业示范小区、鲁阳办事处阳光社区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和一批城市高品质商品住宅小区建设项目。

乡村振兴建设。熊背乡沟域经济农业示范园区、平顶山市城区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以工代赈建设工程、“十四五”移民后期扶持工程、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工程、尧山镇灶君庙新村搬迁、尧山镇凉水泉新村搬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等。

 

第七章  践行“两山”理念,提升生态建设新境界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快构建全要素美丽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7%,初步呈现“绿满山川、四季常青、三季花开”的生态景象,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两山”理论样板区。

 

第一节  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

 

积极践行“右玉精神”,推进全域增绿,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构建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建设与城乡功能有机融合,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让鲁山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推进国土绿化提速提质。着力推进国土绿化、提高森林质量、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强化资源保护,突出做好森林公园建设、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林业改革创新、国家储备林提质等重点工作,通过建设森林公园实现“保林”,通过全面封山实现“育林”,通过多措并举实现“造林”,通过落实责任实现“管林”,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鲁山。“十四五”期间,完成生态建设任务53.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25万亩,森林抚育50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1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60万立方米。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围绕“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方针,坚持扩面与提质并重,高水平规划,高质量推进,持续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构建以尧山自然保护区、昭平台水库、白龟湖西岸生态区为主体,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沙河水系生态走廊为骨架,以将相河、大浪河、三里河、荡泽河等河流及高速、国省干道为纽带,辐射全域的绿色生态网络。统筹实施西部山区“护绿”和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增绿”,推进造林绿化和矿山生态修复、百城提质“以绿荫城”、“四好农村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森林抚育、森林防火、“三林”经济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廊道绿化、河湖绿化、乡村绿化美化、森林抚育、退耕还林等行动,不断扩大森林植被面积。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森林生态旅游区为基础,“十四五”期间争取建成1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和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发展“三林”经济,围绕林木产业、林果产业和林下种养业,积极开展经济林建设,加大储备林、丰产林、特色林果建设力度,以董周酥梨、辛集石榴、库区蓝莓为引领,以团城梅花鹿、四棵树野猪养殖为示范,优化拓展林业发展布局,着力打造“一乡一品”特色产业集群。健全林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林业产业化企业,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十四五”期间培育重点龙头企业5家。

强化森林管护。加强国有林场建设,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森林文化繁荣发展、林场信息化改造等行动。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开展林业技术骨干和林农培训,积极创建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加强森林保护制度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强化天然林、公益林、种苗及种质资源保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构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重点建设防火物资储备库1处,森林火灾预防中心1处,消防队靠前布防点1处,森林防火通道2万米,森林防火取水点3处。开展森林资源管理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林区秩序。

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定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科学布局自然保护地,加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明确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和保护修复重点,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严格湿地用途监管,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依托沙河、昭平台水库、白龟湖等湿地资源,建设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生态恢复和修复,通过退耕还湿、扩水增湿、生态补水等方式,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突出建设好沙河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实施鲁山县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开发利用项目,推进老旧工矿区生态修复,改善当地生态条件。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城市绿地结构,推进城市绿地合理布局和功能拓展,强化城望顶森林公园、滨河公园、尧山公园、冶铁遗址生态园、体育公园等公园、游园建设管护,加强城市小微绿地、林荫道、城市乐道等布局建设,新增和改造城区绿地建设灌溉系统360万平方米,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广海绵型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和绿地,完善雨水径流排放,提高城市水资源涵养和防涝防洪能力。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评估,统筹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保护城市水系自然形态,科学开展水体清淤,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流通和流动性,建立完善城区生态循环水系,推进实施将相河、三里河、大浪河、南城壕、柳营河等治理建设,倾心打造一河一特色、一水一景观的良好生态环境。

 

第二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坚持防治并举,强化源头控制,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为底线,统筹推进以大气、水和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体系,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行源头管控,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提升企业绿色化制造水平。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推动新能源应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全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实施有利于生态环保的价格、财税、投资和土地政策。健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破坏生态环境案件。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完善自然资源、污水垃圾处理、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节能监察、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深化“控尘、控煤、控车、控排、控油、控烧”减排措施,全面加强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毫不动摇抓“三散”、治“三源”,打好燃煤减量、工业减排、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治理“组合拳”。加快能源、产业、交通、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建立“三散”治理、工业企业深度治理、移动源精细管理长效机制,减少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排放,完成大气质量改善目标。强化大气污染源监测监控,完善货车管控系统、城区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和应急预警机制。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按行业、按地域进一步细化应急减排措施,提高应急预案污染物减排比例,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确保应急减排措施可操作、可核查。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和环境噪声污染治理。到2025年,PM10、PM2.5及优良天数超额完成市定目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全面巩固和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健全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实施全流域清洁河流行动,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大出境河流干流及其支流水污染防治力度,深入推进城乡黑臭水体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积极布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农村小微水体及河塘进行清洁整治,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全面改善主要干支流水环境质量。稳步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及时发现和处置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鲁山段)水源保护区污染风险源,完成县级及县级以下饮用水保护区设标立界工作,对各级集中式饮用水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实行常态化监管,确保全部清理整治到位。认真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督促河(湖)长履职尽责,全面清理河道垃圾、违章建筑、水面杂物等,切实维护好县域内河湖水质安全。到2025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积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土壤与可食用农产品协同监测、土壤环境事故应急监测。强化空间布局管控,推动生态保护红线与空间开发保护管理相衔接,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在尧山自然保护区、昭平台水库等红线区域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和产业退出制度。全面推行白色污染治理,强化污泥处理处置,严格控制和预防土壤污染。开展历史遗留污染地块排查,实施污染地块清单化管理,健全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在受污染耕地集中区率先开展治理修复。推进产业集聚区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广工业污染地块“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确保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断提高。

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实施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废旧地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制度、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度。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依法限制饲料中重金属含量,依法规范抗生素等药品使用,指导养殖户科学使用兽药、饲料,防止有害成分通过畜禽养殖废弃物还田对土壤造成污染。实施“厕所革命”,分类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完善粪污处理和管护机制。

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继续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着力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制度,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推进一般固体废物、废旧产品资源化利用,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实施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等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提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实施全过程监管。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和标准法规,落实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强化重点行业环境监管,推进历史遗留尾矿库排查和现役尾矿库安全排查整治,强化砂资源和非煤矿山管理,深入开展巡河巡山巡矿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现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推动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专栏7-1  “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工程

生态建设重点实施国家储备林工程、河南省欧洲投资银行贷款(二期)工程、虎狼爬岭经济示范带建设、森林抚育工程、乡村绿化工程、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湿地公园建设工程、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环保治理。鲁山县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开发利用、洁达康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将相河综合治理、南城壕综合治理、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设施、西许庄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下汤镇水资源环境保护、鲁山县静脉产业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

 

第八章  提升基础能力,夯实经济加速发展新支撑

 

坚持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提升品质、适度超前、城乡一体的原则,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谐循环的水利支持系统,持续推动能源清洁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鲁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构建方便快捷交通体系

 

以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交通运输保障为导向,着力提升路网密度,加速推进鲁山机场建设,强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提升交通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构建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强化交通体系的先行引领作用。

优化提升道路交通网络。以畅通环城路、畅联节点路、改善瓶颈路、打造旅游路为抓手,着力提升对外交通畅达性,进一步强化城乡交通互联互通,积极构建内外畅通的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网络。铁路建设方面,重点谋划推进平顶山至尧山铁路项目建设,协调推进平漯周高铁建设,优化提升县内焦柳铁路段,积极争取呼南高铁豫西通道项目,与郑万高铁共同构建“三纵两横”铁路网。高速公路建设方面,着力推进叶县至鲁山高速和焦唐高速鲁山段建设,积极完善高速出入口布局,与郑栾高速和二广高速共同构建“两横两纵”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建设方面,通过织密国省道干线公路网络和优化提升道路等级,强化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形成交通路网新优势,以G311、G329、G207三条国道和S233、S234、S237、S324、S325、S240、S522七条省道为骨架,加速打造鲁山“两环九放射四联络”的干线公路网,“两环”指由振兴路、南环路、北环路等组成的城区内环,由S234梁洼至马楼段、G329马楼至瀼河段、G329瀼河至小集段和G311董周至小集段、G311辛集至董周段组成的城区外环;“九放射”指S325平顶山朱砂洞至鲁山申庄段、G311宝丰皮庄至鲁山曹堂段、G207汝宝界至鲁山常庄段、S324八里仓至鲁汝界段、G311八里仓至木札岭段、G207八里仓至鲁山南召界段、S234瀼河至鲁山南召界段、S233瀼河至鲁山方城界段、G329瀼河至鲁山叶县界段共九条放射公路;“四联络”指S233宝丰周庄镇至鲁山张良镇段、S325仓头至鲁山嵩县界段、S237和S522四条连接线。推动平宝叶鲁交通一体化发展,实现半小时通达周边地区。“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14个,总里程314公里。农村公路方面,以建设美丽乡村公路循环圈、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实施乡村畅通工程,加快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和村级道路联网建设,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县乡公路979.8公里,村道799.92公里,桥梁12769.86延米,生命安防工程364.98公里。

积极构建城乡公共交通体系。坚持绿色出行,以方便居民出行为导向,实施公交优先策略,建设高效畅达的现代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城乡客运枢纽站布局,城区新建一座一级客运站(鲁山县综合汽车客运站),在鲁山西部建设客运换乘中心一座,在张良、马楼、下汤、瓦屋、尧山各规划建设一座二级客运站,将现有乡镇客运站改(扩)建为集客运、货运、商务、邮政、供销等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结合鲁山旅游资源布局,谋划建设旅游观光专线。加快拓展智能公交服务应用,打造城市公交系统互联网平台,加速实现公交移动支付全覆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公交服务水平,推进实施“最后一公里”农村公交通达工程。

大力推进航空运输体系建设。以建设区域重要的旅游干线机场和重要的货运机场为导向,着力推进鲁山机场建设。航空客运功能主要依托鲁山及周边市县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国内旅游航线;航空货运功能重点满足县域高端产品和物流产业的运输需求,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机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投运,搭建起豫西地区重要的空中走廊。

着力提升运输服务水平。以助力经济循环、强化便民惠民为导向,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效率,推动出行便捷化和物流降本增效,积极发展运输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高品质交通服务。强化联运换乘服务,加强不同运输方式运力、班次等信息对接,不断提升综合枢纽零距离换乘和多式联运无缝化衔接水平。加强交通运输智慧管理,建立健全交通大数据平台,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通运输智能管理体系。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综合治理,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构建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的交通疏导、应急救援和预防控制体系。

 

第二节  构建绿色安全能源体系

 

牢牢把握能源革命新趋势,适应城市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不断提升能源输送网络的支撑能力和智慧管理水平,加快形成清洁、低碳、多元、安全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打造区域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扩大清洁能源供给利用规模。坚持安全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加快构建清洁能源消纳机制,稳步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和比例,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水力发电。充分依托有利地形和水资源分布,推动水能综合利用,重点推进鲁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着力开发风能。有序布局开发风能资源,在风能资源丰富地区进一步扩大风电装机容量,重点推进华润银风鲁山熊背风电、鑫丰新能源牛心山21MW分散式风电、姚孟电厂风电等项目建设。鼓励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整体推进河南省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建成鲁山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

着力推动供电网络改造升级。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为目标,以全寿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建设与改造并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协调发展,加强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全过程管理,加快建设一流现代配电网。积极服务新能源项目并网工作,提高清洁能源供应比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完善输电网布局建设,积极建设高压电网,深度实施农村输电网改造提质工程,不断提升电网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强化电源输送网络基础支撑能力。“十四五”期间,新建110-220千伏变电站5座,新开工、续建35-220千伏输变电项目15个;新增10千伏线路53条,改造10千伏线路36条,新增配变台数589台,改造197台,新增容量22.466万千伏安,改造容量3.6万千伏安;完成60个行政村整村推进电网改造工程。积极做好协调配合,确保顺利完成陕北-湖北特高压线路鲁山段工程。积极推进智能变电站建设,推广应用在线监测、状态诊断、智能巡检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智能化水平,做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综合调度,强化能源安全生产,确保电网平稳运行。

 

第三节  构建现代高效水利体系

 

以全面保障水安全为目标,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加强调水、蓄水、供水、治污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四水同治”工程,强化乡村水利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水资源配置和水灾害防治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助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水资源调蓄能力优化提升。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推进城区沙河、三里河、将相河、南城壕、大浪河等水系建设,加速水网连通,建立完善城区生态循环水系,实现以水养城、以水美城、以水润城、以水活城。提升县域蓄水能力。重点推进昭平台水库扩容和宿王店水库、龙潭峡水库、九龙潭水库、牛王庙水库等工程建设,提升水库维修与养护水平。进一步强化水系协同治理。深入实施“四水同治”,推进建设城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沙河以及大浪河综合治理工程。建立健全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联合调度长效机制,有计划地对河、库、渠水量进行科学调度,努力保障河库生态基流,完善水利工程、水网运行调度方案和应急水量调度预案。优化提升农村水利系统。强化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升安全饮水保障水平。开展乡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加强河道、水库、坑塘、沟渠垃圾及污染底泥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农村水网连通,规划实施张良镇水系、西部山区水系、东南片水系连通工程。深化水利设施管理创新。统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改革同步推进,建立职能明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管护体制,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深入做好昭平台水库扩容等重点项目移民安置工作,持续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打造移民美丽家园。

推进水旱灾害防治体系持续完善。强化河库综合治理,持续完善河道防洪工程体系,科学设置堤防标准,切实加强设防河段堤防保护,加快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建设,有效引导泄洪分流,提升河道行洪能力。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构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积极推进城市排水管渠建设,加快老城区雨污分流系统改造,在重点道路立交道口、城市低洼地等区域建设排涝泵站,进一步提升主城区易涝区域路面排水能力。强化对雨情、旱情、水质等信息的监测预警,健全气象、水利、河务等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及时发布水旱灾害预警信息,科学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灾害防御应急救援体系。

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开发利用。深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节约转变。深度实施工业节水。在全县工业企业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改造,大力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强化工业节水管理和技术改造,严控高耗水项目,建设完善供排水、水处理及梯级循环利用设施。加速推进农业节水行动。建设一批特色农业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积极推广应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先进高效节水灌溉和智慧灌溉技术,积极发展智慧灌溉系统,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推进实施鲁山县澎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开展城镇节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区供水体系优化升级,促进污水处理厂中水再利用,实现废水减量化。提升城区供水能力建设,完善城区自来水集中供水管网,逐步取消地下水开采,保护城区地下水安全,提升城区供水质量。

建立健全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坚持补短板、强监管的发展导向,尽快补齐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短板,提升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能力和决策水平。持续加强取用水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利用无人机、在线监控等现代技术手段,完善监测网络。制定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规范,完善水资源预警指标及标准。依托5G、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整合共享现有水利信息资源,构建覆盖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水利智慧应用系统。

 

 

专栏8-1  基础设施工程重点项目

机场。鲁山机场建设项目。

铁路平顶山至尧山铁路、平漯周高铁、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等项目。

高速。叶县至鲁山高速公路、焦唐高速公路,郑栾高速尧山站东移及“尧山服务区+游客集散中心”项目,郑栾高速鲁山西互通立交、二广高速四棵树互通立交、交旅融合综合体等项目

干线公路S233焦桐线宝丰周庄镇至鲁山张良镇段改建工程G311连栾线宝丰皮庄至鲁山曹堂段改建工程S325漯嵩线平顶山朱砂洞至鲁山申庄段改建工程G311连栾线鲁山赵村至尧山镇段改建工程G329舟鲁线叶县孟奉店至鲁山张良段改建工程G311连栾线鲁山尧山镇至木札岭段改建工程G311连栾线宝丰周庄至鲁山漫流段改建工程G311连栾线鲁山辛集至南王庄段改建工程S325S324、S237漯嵩线鲁山八里仓至鲁汝界段改建工程S234焦新线鲁宝界四山至保障段改建工程G329舟鲁线鲁山张良至瀼河段改建工程G329舟鲁线鲁山瀼河至小集段改建工程G207乌海线宝石界至鲁山小集段改建工程S234焦新线鲁山梁洼至马楼段改建工程等项目

城乡道路。县乡公路项目979.8公里,村道建设工程799.92公里,农村道路桥梁工程12769.86延米,生命安防工程364.98公里

水利系统提升专项。昭平台水库扩容工程和宿王店水库、龙潭峡水库、九龙潭水库、牛王庙水库建设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山洪沟防治项目(土门河、泰山庙河、土峰沟河、国贝石河、孙沟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澎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梁洼镇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补水工程,沙河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大浪河治理工程,农村坑塘水源综合整治项目,张良镇水系连通工程,西部山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东南片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引荡经米至梁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抗旱应急引水工程(沙河荡泽河虎盘河大浪河、瀼河、犫河),大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监测系统项目,生态文旅气象融合创新保障工程等。

能源电力建设专项。平顶山市大德源天然气有限公司鲁山县天然气利用项目;新建110-220千伏变电站5座,新开工、续建35-220千伏输变电项目15,10千伏及以下电网新建改造工程,60个行政村整村推进电网改造工程

第九章  改善民生福祉,共享和谐幸福新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健康、文化、社会治理、民主法制、安全等民生领域,着力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尽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保障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幸福生活,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一节  促进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

 

把提高就业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就业新形态、新模式发展,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保障重点群体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持续优化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稳步提升人民群众收入水平。

促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落实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收集用工信息,开设农民工就业服务窗口,加强与省外、省内用工企业的劳务输出协作,叫响“新疆河南种瓜”“吉林再生资源回收”“西安服装加工批发”等鲁山劳务输出品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和以工代赈工程,稳步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推广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和农业共营制,实行“集体股权、个人股东、按股分红”,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运用农业农村资源和现代经营方式增加收入。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养老、乡村养生等乡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稳步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增强社会保障待遇和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完善兜底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差别化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全方位稳定扩大就业。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建立健全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援企稳岗力度,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推进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考(聘)力度,继续实施“政府购岗”项目,适当扩大“三支一扶”、“特岗教师”、事业单位“招才引智”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聘规模,实施大学生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和创业担保贷款优惠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灵活就业。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积极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引才回乡工程,建立健全农民工就业监测和返乡报告制度,支持返乡农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创业培训与创业孵化对接机制,完善农村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农民工通过回归农业、农村电商、自主创业等方式就地就近就业。持续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创优行动,推动青年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力度,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拓展就业领域,提升安置质量。“十四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深入挖掘内需带动就业潜力,把扩内需与稳就业、项目投资与岗位创造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健全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发挥政府公共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扩大有效投资规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扩展农村消费市场,增强就业内生动力。加强重大项目、产业园区建设,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带动就业能力。建立健全援企稳岗长效机制,优先扶持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优质企业和就业容量大的中小微企业,支持个体工商户稳定发展吸纳就业,努力稳住存量就业岗位。促进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鼓励发展“互联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无接触经济、宅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孵化等全链条政策帮扶和“一体化”服务机制,更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基本劳动就业创业服务清单制度,构建创业贷款、培训、孵化、辅导“四位一体”的创业服务体系。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开展技能培训和特色劳务品牌培训,开展企业在岗职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返乡创业培训和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实效。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就业创业”系统,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将求职招聘、专项服务活动、失业登记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事项由线下转向线上,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农村地区延伸。严格落实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持续开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治理活动,重点对使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交通、水利等施工企业及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展集中整治。“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3万人次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达到2.5亿元。

积极防范失业风险。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帮扶,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社区矫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戒毒康复人员等特殊群体就业。建立创业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开发相关保险产品,按规定将返乡创业人员纳入就业援助、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探索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失业动态监测,开展就业岗位调查和线上失业登记,完善失业风险预警和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做好化解失业风险的预案制定和政策储备工作。完善舆论宣传引导机制,建立就业重大舆情沟通协调与应急处置机制,稳定社会预期。

 

第二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战略,按照“幼儿教育抓规范、义务教育创特色、高中教育提质量、职业教育树品牌”的工作思路,着力推动中小学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推进城区学校建设,全面消除城镇大班额;加快推进高中和职业学校建设,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重点推进乡镇标准化公办普惠幼儿园建设,推动学前三年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到“十四五”末,每个乡镇办好1-3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深入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计划,推进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与常住人口相匹配,在城区规划新建6所中小学校,从根本上解决城区中小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大班额问题。推进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统筹做好教育规划,结合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和人口分布、人口流动情况,整合义务教育资源,优化乡村义务教育布局。加快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及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扩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60个,新建校舍7万多平方米。扩大高中教育资源,新建育英高级中学,实施鲁山一高扩建项目,规划建设县实验高中,新增高中教学班150个以上,有效解决普通高中教育上学难问题。深入实施普通高中特色提质计划,深化课程改革,推动学校特色化办学、个性化育人,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办好特殊群体教育,重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落实好军人子女教育优待政策,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环保安全教育,推动教体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对各类民办教育机构管理,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统筹推进城乡师资队伍建设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师资力量配备,建立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开展“强校+弱校”交流合作,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造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好“三项津补贴”,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教育,规划建设科技馆,强化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实施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到2025年,全面消除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普惠性幼儿园资源覆盖率达到9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以上,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构建符合经济转型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职业学校质量提升工程,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职业学校硬件建设和内涵建设,支持职业学校开设特色专业,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创办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扩大职业教育生源,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支持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并接受职业技能学习,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校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在产业集聚区、鲁阳工业园规划建设实训基地,组建产教联盟,建立就业、职业、产业、行业和企业“五业联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规划建设鲁山县“两山”理论学院,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高质量绿色发展、服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两山”理念与实践研究、“两山”干部培训和“两山”青年人才培养,努力打造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到“十四五”末,职业教育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200人以上,年职业培训500人次以上。

构建满足人民群众锻炼需求的全民健身体系。巩固县、乡、村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建成县体育公园,新实施一批社会足球场项目和小型健身场所,进一步做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完善社区群众锻炼场地和器材,举办群众积极参与的各类体育赛事。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并及时更新。加强乡镇体育社会组织和行政村、农村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站(点)建设,实现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培育更多具有县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积极开展“全国老年太极拳之乡”创建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引导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到“十四五”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大幅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6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2%,国民体质检测合格率超过国家平均标准。

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加强继续教育统筹管理,完善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拓展在线教育新路径,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打造学习型社会。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积极开展儿童及青少年教育,广泛开展创业及谋生教育,重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增强市民阅读氛围,建设学习型城市。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应保尽保,统筹做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殡葬服务等工作,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织密编牢社会保障网。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以抓改革、强扩面、保发放、优服务为重点,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逐步提升城乡居民基本保险筹资水平,扩大基本参保覆盖范围,提高保险统筹层次。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健全医疗保险体系,构建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并轨,落实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完善医保基金监管制度。健全失业、工伤保险制度,落实失业保险惠民惠企政策,将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扩大至所有参保失业人员,取消申领失业保险金期限,建立“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全面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到2025年,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托底保障能力。强化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规范养老机构管理,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对全县养老机构开展评星定级,加强养老专业化人员供给,扩大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培训范围和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拓展服务内容,不断满足广大老年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为重点,加快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设,提高住房保障能力。全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完善货币补贴、租售住房、免租入住等人才安居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落户鲁山,重点推进博士专家公寓及返乡创业住宅、人才小区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调动各类主体建设筹集租赁住房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推进江河佳苑棚户区改造、新华棚户区改造、汇源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质,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促进基本社会服务全面提质升级。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互助、应急救助以及医疗、住房、教育等各项政策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各级社会救助设施平台建设,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做好优抚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持续推动双拥模范县创建。关心关爱军烈属、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及时足额发放抚恤补助,加大生活和医疗救助力度。大力弘扬英烈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持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力量,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对符合条件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援尽援”。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政策,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统筹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提高特困供养、孤儿养育、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体系。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完善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化,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大力宣传殡葬改革政策,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堂、农村公益性公墓、乡镇集中治丧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殡仪馆搬迁重建,加强殡葬领域专项整治和殡葬市场监管,规范经营性公墓运营,树立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新风尚。深入实施妇女发展纲要,持续改善妇女发展环境,保障妇女享有健康服务、受教育权利、经济权益、政治权利、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促进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权利、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深入实施儿童发展纲要,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切实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优先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维护政策体系,支持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深入实施青年发展规划,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搭建青年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的平台,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建设,促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加强侨务工作,凝聚海外人士力量。

 

第四节  加快健康鲁山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实施健康鲁山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健康鲁山建设,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推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监测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全方位提升公共卫生防治能力和应急水平。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健全多渠道预测预警机制,完善县乡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推进传染病救治网络、县级医院救治能力、平战结合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重点加快建设全县疾控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中心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和一般乡镇卫生院发热哨点。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防治机制,构建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传染病救治网络,推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合作,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重症医学、呼吸、麻醉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科室建设。开展水质安全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推动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网络覆盖城乡,实现全业态食品安全“6S”标准,争创省级食品安全县。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不断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卒中、创伤急救、胸痛等中心建设,提升儿童、重症、康复、精神等专科医疗服务水平。持续完善医疗基础设施,推进医疗资源重心下沉,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标准化水平,打造15分钟就医圈,重点推进县老年病医院、妇幼保健院二期、县精神病医院等项目建设,实施下汤、团城、董周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积极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项目落户鲁山。围绕重点卫生院建设,在县域东南、西部和西北部各着力打造一所高质量的区域中心卫生院,改善基础条件,提升诊疗水平,形成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完善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药品配送能力。加强与高层次医疗机构合作,运用大数据、5G等技术,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开展远程医疗试点,提高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水平。科学规划,整合调配县人民医院老院区、东院区、县二院等医疗资源,筹建县儿童医院、县新二院。到2025年,全县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5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实施健康促进提升工程和全民参与的健康行动,进一步夯实保障人民安全健康的根基。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依托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谋划设立健康教育所,面向社会公众普及疾病预防、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健康饮食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大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积极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和健康县城创建工作。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强化病媒生物防治。倡树良好饮食风尚,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开展控烟限酒行动,培养分餐公筷等生活习惯。

促进人口健康均衡发展。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实施包容性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和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健康均衡发展,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优化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完善生育政策保险体系,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推动人口结构良性变动和健康均衡发展。发展托育事业,建设完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管理体系、队伍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扩大托幼一体规模,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各类托育资源,满足适龄幼儿家庭多元化入托需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就业同步扩散,引导人口与经济布局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人口能动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人力资源支撑和内需支撑。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做好流动孕产妇和儿童跨地区保健服务工作,为全县所有城乡育龄儿童提供安全、有效、免费、均等化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服务,适时开展不同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控制和降低集体人群疫苗针对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切实维护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群体的基本社会福利,完善扶残助残服务体系,保障重点人群共享发展成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人口老龄化政策,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防范和化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到2025年,全县所有城乡0~6岁儿童提供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实现全县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管理信息全覆盖,持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立医院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治理结构、人事薪酬、编制管理、绩效考核等综合改革。加强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积极发展医疗联合体。稳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签约服务质量。支持社会办医,鼓励有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办诊所。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扎实推进医保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经办服务水平。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

 

第五节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共享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契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普惠共享水平,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将文化精神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提升全民文明素养。到2025年,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持续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景区创建,加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大力开展道德模范、乡贤好人、文明家庭、时代青年等评选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弘扬正能量,培育出彩鲁山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推进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打造清朗网络空间。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弘扬诚信文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全力打造“两乡一地”(中国墨子文化之乡、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中国屈原文化传承基地),申报“中国丝绸文化之乡”,建立“中国丝绸文化研究中心”。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和供给模式,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重点推动非遗文化展示进节会、赛事、乡村、学校、企业、社区、园区、景区。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积极推进文化下基层,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启动《鲁山县志(2006—2020)》续修,开展乡镇(村)志编纂,筹建县志馆,推动村史馆建设,实现“存史、资政、育人”目标。繁荣文艺创作,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和文化精品扶持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支持群众以鲁山发展为题材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文联、书协、摄协等文化团体建设,提升基层文艺骨干素质水平,全力打造“文艺新鲁军”。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优化布局文化场馆建设,推进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探索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重点加快推进县博物馆、融媒体中心建设,谋划美术馆、非遗馆及城市书房、城市“口袋”休闲空间等各类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书香鲁山”。启动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发挥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作用,将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延伸到基层,打造中心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整合现有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根据个性化需求,按需推送、精准服务,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水平。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到2025年,实现县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乡镇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场所(室)。

 

第六节  创新县域社会治理

 

坚持“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县域社会治理理念、制度、方法创新,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完善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共治“六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持续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完善村(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和村级组织民主自治机制,建立社区治理“五个一”工作机制,健全“民呼必应”接诉即办快速响应工作体系,开展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和示范、善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最大限度组织动员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强化村(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探索“党支部+”工作模式,加强“党员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县、乡(镇)、村、组四级联动,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层群众工作体系。加强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完善促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职能作用的制度和廉情监督员制度,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聚焦减少存量、控制增量、防范变量,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完善资源整合、科学分流、效力对接制度。加强专职人员调解员和行业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拓展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和社会组织、乡贤等第三方参与途径,吸收专家学者参与解决技术领域纠纷、广泛培育“品牌调解室”“金牌调解员”,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加大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力度,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预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提升人防疏散基地和地下防护工程功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县拘留所、基层公安派出所等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体系。持续保持对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聚焦影响群众安全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突出问题,分级分类分区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完善“雪亮工程”网络和运行机制,实施“心防工程”,健全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强化应急管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快建设县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县安全培训教育基地、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在所有乡镇谋划建设消防站,完善应急指挥系统,构建系统性、智慧型、现代化城乡安全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综合性信用制度建设,强化基础支撑服务,持续完善全县信用信息平台功能体系,建立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归集共享机制,拓展信用信息维度,加快县信用信息平台与金融系统信用信息基础库合作开放,与县政务服务平台、县住房公积金业务、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县医保业务、县市场监管业务、县税务业务等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用水、用电、用气、纳税、仓储物流、社保、住房公积金、医保等重点领域信用数据及时、全量归集贡献,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加快信用应用创新,拓展“信易+”应用场景,创建县“信易贷”基础服务平台,推动“信易贷”平台建设。积极创建信用示范县,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第七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党的领导下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民营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广泛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等爱国友好力量。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鲁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推进服务型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执法程序,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坚持公正司法,推进司法公开,维护公平正义,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全覆盖、可选择、均等化。完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开展群众性普法活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增强守法用法意识,以宪法、民法典等为重点,加大全民普法力度,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完善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建设,促进治理效能提升,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依法科学配置权力,坚持权责法定、权责统一、用权公开,健全分事行政、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明晰权力边界,强化权力制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察并强化整改落实。

 

第八节  统筹发展与安全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全面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水平。

维护政治安全。全面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构建上下贯通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机制,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守好维护政治安全生命线。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阵地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保障经济运行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综合施策处置企业流动性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涉众经济犯罪,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金融系统领域和社会领域风险底线。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常态化开展断链断供风险排查,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生态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化解机制,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科学预防,以标准化建设为依托,持续提升企业安全水平。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等质量安全监管。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救助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社会救援力量,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一村一警”、村(居)法律顾问长效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制度,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积极创建信访“三无县”。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构建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专栏9-1  民生改善重点项目

卫生健康。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县妇幼保健院二期、县精神病医院、县中医院新院区配套附属设施、县儿童医院改扩建及配套设施、紧密型县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县妇幼保健院医疗业务主楼改造和配套设施等项目,仓头、观音寺、四棵树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下汤、团城、董周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含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教育现代化。实验高中、鲁山一高扩建育英高级中学、鲁阳教育产业园二期工程向阳中学、玉诺中学、启智中学、德秀中学、墨公路小学、府前路小学、下汤实验学校二期和教师周转宿舍、城乡义务教育改扩建项目,京师合创鲁山科教园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综合图书馆和科创服务中心、村史馆、博物馆、县文化馆、图书馆分馆美术馆、非遗馆等。

社会治理。县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乡镇标准消防站殡仪馆搬迁重建县儿童福利中心、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

公安基础设施。县拘留所、公安派出所、交警大队、交警大队景区中队等业务用房项目。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围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县委坚强领导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切实发挥规划纲要的宏观指导和约束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更好履行政府职责,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机制,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大力宣传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让广大干部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形成锐意改革、攻坚克难的良好社会风尚。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管理与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建设廉洁型政府。

 

第二节  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强化发展规划统领作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专项规划支撑作用,加强本规划与各级各类上位规划的对接协调,与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各级各类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推动各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细化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形成规划合力。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环保、人口、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和承接省、市先行先试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结合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完善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调整修订、监督考核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审计监督。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情况按程序提请县委常委会审议,并依法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需要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县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支撑

 

加强能源、水、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等要素保障。科学调控土地供应,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重大发展平台开发、公共服务改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方面的土地需求。强化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集中财力保障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形成谋划一批、启动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实施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配套政策实施、重大项目布局、专项资金投入、土地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第四节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激发全县人民参与规划实施、建设美好生活的主人翁意识,认真吸纳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介,加强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向社会发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增进市场主体、民众、社会组织对规划主要目标、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的认知。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人民群众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打印】 【关闭】